第23部分(3 / 4)

君子與小人之間的階級之分了。因為人人都在一些時候是君子,一些時候是小人。

而小人和君子的重要區別就在於:小人可以利用君子,而君子不能利用小人。

當一個人以其小人之心去度另一個人的君子之腹的時候,往往能切中要害。因而,小人往往能驅使君子,君子卻無從駕馭小人。《三國演義》裡諸葛亮的很多謀略都是小人之謀,或者說,小人才有真謀。寫在《孫子兵法》上的陽謀永遠也鬥不過人情練達皆學問的陰謀。而孔子所推行的君子之道,也只能是知其不可為而為之了。

於是,君子是小人裡的君子,小人是君子中的小人。

每個人都有行君子或為小人的一面。做君子時,就是法律、法規、政策、道德;做小人時,便為潛規則、兩本賬。君子與小人可謂是人的雙重人格。

中國為什麼抑制商業、貶低商人?一個原因就是商人在儒家看來是小人,喻於利的。親君子遠小人的思想使得中國曆來就重文輕商。以文人士大夫為君子之標,而商人實屬小人之懷。其實小人也有小人之德,就如盜亦有道。而一群君子,特別容易集合成罈子和圈子。

儒家認為君子是絕對的是,而小人是絕對的非。這樣一來,君子不像個君子,小人不像個小人。這世上本來就沒有什麼作為一個人的君子或小人,君子小人本來就是寄生在每個人身上的。

不少為政者行小人之道,尤其是內部的相互爭鬥,哪裡有什麼君子可言。這使得中國政治不能夠透明,因為其中的潛規則與偽善比比皆是。而為政者又必須倡導君子之道,國民才更容易被統治。這,就是政客的虛偽性了。

君子、小人的二元道德世界沒能消滅任何小人。俗話說,先小人,後君子。在一個公民社會里,公民是按照契約性的法律生活、交往的。契約的意思就是要用書面的文字來限制對方的小人之為,來保護自己的君子之為。所以,契約是人們假定對方為小人而簽訂的。這樣的契約就是小人之約,也體現了小人之德。監督機制也是用來對付小人行為的。只有當這些都健全之後,小人總是能戰勝君子的局面才會改觀。君子才可能成為真君子,小人也就沒必要做了。

忠的悖論

忠,是儒家的一個很重要的觀念。忠君,是這一觀念的最重要應用。

從大仁大義的角度說,“仁之忠恕”的“忠”該是忠於天下。但何謂忠於天下呢?誰來定義,哪裡的標準,怎樣解釋?都很成問題。正是因為如此,人們就特別需要一個忠的標準化組織和ISO9001認證。這個標準的認證者最後還是落在皇帝老兒頭上了。於是,忠於天下,成了忠於我即天下的“朕”,成了忠於聖上。 。。

一、儒與道(4)

當一個王朝正在興起時,儒家的忠君觀念會受到極大的宣揚。它促進了王朝的穩定與發展。而儒家思想更使得一個穩定的王朝系統達到超穩定。

忠,不僅具有道德價值,而且具有經濟價值,是名利雙收的好事。但忠臣也會遇到與大奸似忠者的鬥爭,這會有一些風險,也需要一些勇氣。但自始至終,忠臣身上一直也沒有喪失掉道德價值,身後的青史還會為此而定價。

首先就是所謂的愚忠,典型例子是岳飛。在他的背後,有一個不值得忠的君王——趙構。但岳飛是在抵禦外侮,對民族的忠與對君主的忠還不能算是一個。

雖然儒家教導說要忠君愛國,但孟子也說民重君輕。這裡就有個問題,岳飛是該忠於昏庸的趙構呢,還是該遇到昏君就反叛。反叛可能付出社會變革成本,而昏君一樣可以使社會付出停滯與倒退的成本。到底哪個更值得、更合理呢?

儒家認為,無道昏君可以被###,但必須依據天時,如武王伐紂。紂剛愎淫暴,武王得天時而誅無道,是以明君替昏王。

但更多王朝的覆滅,是因為叛變與弒君。這些,都是儒家極力譴責的,卻也是經常發生的。所謂皇帝輪流做,明朝到我家。帝王將相,寧有種乎?那些奸臣賊子,何曾以“半部《論語》”自我約束,又何曾不以儒學標榜於天下。而他們也正是鑽了儒家一個很大很深的空子,才得以成功地改朝換代。

這個空子就是:忠君的悖論。

當舊王朝行將就木,新勢力正在崛起,每個身處其間的人都會面對兩難的選擇:是繼續忠於舊的,還是趕緊效忠新的?

明朝末年可說是一個關於忠誠與背叛的很有意思的例子。

那時候有三股政治、軍事勢力。一個是奄奄一息的大明及其皇帝崇禎,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