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蘇區自毛澤東被排擠出領導崗位外,每況愈下,到1934年秋節節敗退,楚歌陣陣,在紅四方面軍取得反六路圍攻的勝利後一個月只得進行長征;其他革命根據地就更不用提了。與這些革命根據地的艱難苦戰相比,張國燾確實有傲視群雄的資本和理由。
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渡過危機之後的張國燾急於報小河口受辱的一箭之仇,再次開展“肅反”。用繩索勒死反對派,成為他最開心的事情,他先後勒死了曠繼勳、曾中生等幾十位高階幹部。(略)
仇視知識分子,大行愚民政策,張國燾的目的只有一個:建立一支惟命是從的軍隊。為此他精心挑選了“文臣武將”,縱容、驕寵他們,使黃超、何畏、李特成為橫行軍中的災星悍將。
西征入川(12)
張國燾建立張家軍的辦法主要有兩個,一是利用“肅反”大殺反對派,二是在根據地和軍隊內推行愚民政策。
這個北京大學肄業的知識分子,特別仇視知識分子幹部。他有個著名的公式:“知識分子必然出身地主富農,地主富農必然是國民黨,國民黨必然反革命,反革命必然要殺。”
關於他憎恨、屠殺知識分子的原因,與他共事多年的成仿吾作過這樣的分析:“因為這些知識分子幹部有文化,有能力,有鬥爭經歷和經驗,不易為張國燾矇蔽和支配。”
張國燾在“改造”黨、政權和軍隊的旗號下,大批地撤換有能力的幹部。以川陝省蘇維埃政府為例,他撤了省工農*政府內務委員會主席楊克明(知識分子幹部,川東老黨員,曾任三十三軍政委),換上一個不識字的婦女張廷福;撤了省工農*政府文化委員會主席張逸民(知識分子幹部,老黨員,當過旅參謀長,曾領導過南部鍾升寺暴動和任瑋璋部隊起義),換上一個在縣裡做兒童團工作的16歲孩子向思爵;撤了省工農*政府副主席羅海青,換上一個不識字的司務長祝義亭;撤了省工農*政府工農監察委員會主席餘典章,換上一個文盲趙健章。張國燾親手提拔的省土地、糧食、裁判等委員會主席,都是一字不識的農民。這些工農幹部雖然本質很好,對敵鬥爭堅決,但是文化低、能力弱、缺乏*經驗,不能勝任工作。張國燾就是利用工農幹部的弱點,建立他的軍閥式的個人統治。
張國燾的軍閥統治在軍隊裡表現得最為突出,其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1.從不把軍隊看作是執行黨的綱領、路線、政策的工具,而是視為實現其個人野心的資本,因此,他否認黨對軍隊的領導,否認黨指揮槍的基本原則,在部隊中竭力擴張他的個人勢力。
2.從不把黨管幹部和德才兼備作為使用幹部的基本準則,一切都以他的個人利益和好惡為標準,凡是無原則地跟隨他的人,都被視為‘好乾部”加以重用,團長一下子可以提升為軍長;反之,凡是和他有過不同意見或者批評過他的人,一律視為“異己分子”,予以撤職、處分,甚至從肉體上消滅。張國燾發明了“不識字的兵是好兵”、“聽話的兵就是好兵”、“機關槍口下提拔幹部”等理論,直接提拔一些打仗勇敢但綜合素質不高的基層幹部,如他看見第三十六團團長余天雲打仗悍不畏死,就不問其思想作風如何,直接提拔為三十軍軍長,特別加以庇護。
3.從不把三大*(政治*、紀律*、經濟*)落實到官兵關係上,其他紅軍隊伍裡早已清除的軍閥惡習,如對士兵的打罵制度、命令作風,在四方面軍中還有影響,特別是張國燾縱容的親信部隊還相當嚴重。
張國燾的愚民政策造成的直接後果,就是四方面軍在三大主力紅軍中知識分子最少、文化水平最低、文盲最多。對此,徐向前曾十分心痛,他在*中寫道:
文化程度偏低,是幹部隊伍的一大弱點。除總部保留了屈指可數的知識分子(如張國燾、陳昌浩、曾中生、傅鍾、李特、黃超、餘篤山、朱光、張琴秋、舒玉章等)外,軍以下幾乎清一色的工農幹部。有些師團幹部,斗大的字認不了幾個,連作戰命令、書信也不會寫。受領任務、傳達指示,全憑記憶力。有位師長,作戰勇敢,屢建戰功,但寫不了自己的名字,簽收檔案,畫個“鴨蛋”了事。這固然是舊社會的歷史條件造成的,但更主要的是與當時輕視文化知識、排斥知識分子的傾向有關。從教條主義的中央起,就盲目搬用蘇聯的經驗,把知識分子視為異己力量,機械執行共產國際的指示,把中間勢力當作“最危險的敵人”。選拔幹部,不強調重在表現,而首先看是不是工人成分,搞“唯成分論”。不然,他們是不會把向忠發當作樣板,高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