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保持這樣的姿勢與胤礽交談,傑書已經盡力。
椿泰帶著伺候的奴才退出後,只餘胤礽與傑書。幾個月沒見,不過五十來歲的傑書卻已是頭髮花白,面色急劇衰暗,倒是眼中的神采依舊堅毅。
“殿下,聽說你在打聽製造槍炮的英才?就算是漢人也行?”
胤礽與慶徽說過,當時慶徽猶豫不決,後來海青還是以南懷仁的編撰為準改良器械,沒有多說別的。胤礽活動範圍受限,又不能下令全國招選,只得作罷。不過現下,傑書提起,胤礽連連點頭,自己確實有過這樣的想法。
“殿下,你可曾想過,如果引進漢人的能工巧匠,提供優渥的條件讓他們大膽打造。如此一來,你擔不擔心他們反過來外洩軍工機密,或是乾脆聯手前明餘孽,用最新式的武器反清復明?”
胤礽被問住,他沒有考慮過這個問題。蹙眉沉思片刻,胤礽抬眸,“皇祖父在位時提出‘滿漢一體’,我以為,只要皇上勤政愛民,澄清吏治,達成國富民強,到那時,何談反清復明?前明若是治理得當,又何至於被李自成攻陷都城,就此淪亡。如是有一天,我大清重蹈覆轍,那也是天子狹隘守舊,不能審時度勢,怨不得反清復明,就算要復唐,復宋,復漢,都行?”
傑書愣了愣,嚴肅的目光現出溫和,“殿下心性豁達,不矯飾造作,倒是真性情。”
聽到父王輕輕咳上幾聲,椿泰掀簾捧入兩個錦盒,交付胤礽,隨後快步退出,不敢多耽擱片刻。為了這一刻的精神矍鑠,父王提前服下了類似起死回生的強力藥劑,但藥效一過,本該還有幾天的活頭,卻也撐不過今晚了。
胤礽先聽從傑書的話開啟長條形的錦盒,竟是一把連珠火銃。驚訝之餘,喜上眉梢,胤礽拿出火銃,時而朝外瞄準,時而細看構造。
前明朱棣稱帝后,曾經大力推動火銃的發展,火銃成為明軍的制式裝備。此後的皇帝都積極改良進步,火銃一度非常流行。後隨著佛郎機炮與火繩槍的傳入,興盛兩百餘年的火銃退出明軍的主要裝備。
胤礽查閱過資料,腦中反覆對比資料,當下確定手上的這把火銃並非明朝所制,因為其製造水平早已不知高出多少倍。
傑書看出胤礽的疑惑,一旁介紹著:現下鳥槍每分可射三份彈藥,射程七十來米。而此連珠火銃一次裝填於槍托的火藥、彈丸能達二十八發,不但可連續發彈,達三點一線,精確度高,且射程致二百五十米開外,能射穿敵人的重甲。
“伯父從哪兒得來這樣的好武器?您為何不早說?八旗軍如能裝備上這樣好的武器,戰鬥力直線上升啊!”胤礽光想想,都覺得小激動。
傑書解釋道,這個火銃還有缺陷,需要改良。因甚愛這把連珠火銃,傑書珍藏於書房自己賞玩。有時尋個空地射上幾發享受其樂,也都是自己親自試射,兒子們誰也不得觸碰。
“製造者是誰?伯父快說,我立刻請求父皇召他入京。”胤礽迫不及待,都快坐不住了。
傑書覷著雙眼朝向窗戶的亮光,深吸一口氣,緩緩道來。
康熙十三年,傑書奉旨率清軍赴閩浙征討耿精忠時,聽聞當地有一位名叫戴梓的人極為擅長火器製造,便重禮聘其入軍。為謝傑書的提攜之恩,戴梓就把自己製造的連珠火銃獻給傑書。
皇帝見過戴梓後,也非常欣賞他的才幹,授他翰林院侍講,入南書房,還命他參與纂修《律呂正義》。
南懷仁奉命造子母炮時,戴梓也有參與,實則戴梓造火炮的技術高於南懷仁,只不過皇帝當時格外器重南懷仁,戴梓並沒有機會一展所長。可南懷仁卻是非常清楚戴梓的實力,也非常擔憂自己在皇帝面前的地位受到威脅。
張獻忠的養子陳弘勳降清後,與戴梓不合,便找上南懷仁合作,一同參劾戴梓“私通東洋”。皇帝罷黜戴梓官職,全家流放盛京。
因為惜才,傑書當時一再懇請皇上查明原委。可是皇帝不聽勸阻,執意發配,以為信戴梓不如信南懷仁。南懷仁遠道而來,以一人之力不足以撼動朝綱。可一旦戴梓得勢,難免後患無窮。所以皇帝不是看不見戴梓的才能,而是提防漢人的發展出現不可控。
胤礽總算是明白了傑書一再排斥西洋人的根本原因,傑書本身對火器很有了解,對戴梓的才幹也是非常認同,所以這麼多年來才會一直耿耿於懷。
談起壓在心底的過往,傑書語帶哽咽,“殿下,戴梓還活著,只不過如今以賣字畫艱難維生。君無戲言,皇上不會讓戴梓再回京。你也不要一時衝動向皇上提及,反而傷及你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