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鎮大會上,顧莫傑不可能把很多技術細節講出來。
有些東西,只能悶頭去做,而不適合拿來講故事——除非顧莫傑打算和賈老闆一樣天天放ppt騙錢騙投資。
願景畫好了,後面就是手底下見真章。
涉及到資料篩選演算法的研發,是最難量化,也最難讓投資人或者外行人看懂的。唯一評判其是否成功的標準,就是看結果。
這很好理解。
度娘和谷歌,每年都會花數億美元級別的研發資金,最佳化其搜尋結果排序的演算法。這種技術投入是隱性的,消費者根本看不見。
觀察力敏銳的消費者,如果可以跨越時空回憶一下幾年前他用過的度娘和谷歌是啥樣的,或許會恍惚察覺到:誒?怎麼如今的度娘,感覺搜結果比幾年前聰明瞭很多?好像稍微打幾個關鍵字,就能猜到我要搜啥?
比如說,在聽完顧總的演講後,很多人都會回去度娘上搜名人名言、相關老梗。
要是擱幾年前,好像得打完一整句“不要誤會,我不是針對誰,我是說藤迅所有的推送演算法工程師,都是辣雞”,才能找到想要的連結。
今天怎麼才打了“不要誤會”四個字,度娘和谷歌就已經把今日的烏鎮金句給聯想出來了?貌似比輸入法的智慧聯想還聰明點誒?
要知道,顧總為了應對全球直播,當時可是隻公開說了“不要誤會,我不是針對誰”這十個字,後面半句話啥都沒說出來啊!究竟是哪個天殺的聯想演算法自說自話聯想的!
(咳咳,沒有對工程師不敬的意思,那些人也是可憐,是藤迅的既得利益慣性太大,工程師也沒法實踐自己的理想。他們如果要上新的內容分發模式,肯定會動擼阿魯毒奶粉cf的乳酪,讓腦殘式流行製造機被踩剎車、讓藤迅的短期利潤受損。
然後藤迅整體的kpi考核模式就會出問題,做了有長遠利益的事情的人拿不到好的考核成績,短平快的人節節升遷。所以這是一個大公司的死節,就像克萊頓.克里斯坦森在《創新者的窘境》上說的那樣。這是藤迅到死都解不開的死節。)
可惜,大多數消費者是不會感恩的,而且因為他們天天用度娘、用谷歌,甚至體會不到這種每天都在微微進步一點的演算法。
開完會回到錢塘,顧莫傑身邊的人都能感受到氛圍有點不對。
那天顧莫傑說的話太囂張了,著實把曾經的敵人往死裡、往骨子裡得罪了。
一時之間,不少收了錢的公眾號軟文號上各種文章甚囂塵上,展開了關於人工智慧“猜你喜歡”的未來走勢、究竟短期數年內能不能抓住中國使用者的心。
當然,力挺初音的使用者也是有的,比如所有知識分子階層的人幾乎都為顧莫傑的言論叫好。
“一群煞筆!別人說啥流行、用啥裝逼就去看、就去用,沒腦子啊!有沒有自己的主見的!一群辣雞!”
顧莫傑也知道這樣不好,容易造成社會撕裂——就跟美國人那邊,如今草根24k純吊和社會精英都撕裂成啥樣了,作為維繫社會的中產階級紐帶都幾乎不存在了,實在要不得啊。
所以,他讓初音網路科技方面,對“初見”及其朋友圈、公眾號,外加其他分享渠道中的過激言論,露臉權重都降低一點。
畢竟,未來重要,眼下也重要。
十年二十年之後,中國人會更有錢,更有個性,更有自我覺醒,不代表眼下也這樣。
對於眼下還在跟風看金秀賢的殺馬特,應該本著治病救人的態度,等他們精神和物質都富有起來,自然會放棄他們的偏好。
而不是把這些人逼到對立面上。
“沒有主見的小學生,只是因為他們目前見識少才沒主見。過幾年等他們被玩壞之後,會經驗豐富起來的,到時候他們就知道麻花藤推送給他們的不是好東西了。我們要以包容的姿態歡迎這些人歸來,而不是用鄙視鏈歧視他們。”
老白,都是從小白成長過來的。
紛紛攘攘的輿論風波,一直吵吵了十天半個月光景,吵到開學季才漸漸平息。
……
顧莫傑這段時間,也逐漸把其他日常的生意放空出去,增大手下人的許可權,而他自己只專注於親自抓人工智慧推送演算法的的最佳化工作。
想法太超前,身邊不理解的人自然不少。只不過他身邊不理解的人,出發點都是為了他好,提的也都是善意的建議。
比如,這陣子回到家裡,他妻子陸文君都少不得給他吹耳旁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