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糾結,我認為世界上第一個劍客,當然應該是先從銅匠轉職過來的——因為劍是銅匠打造的、‘定義’的,只有銅匠最熟悉劍的物理特性,這時候由銅匠先示範性地使用一段時間,才能更好地告訴世人劍該怎麼用,也便於銅匠發現鍛造中的明顯缺陷,改良劍這種武器。
如果世界上第一把劍就直接交給一個用戈的武士,下場只有一個——武士拿到劍就像用戈一樣猛力揮砍,然後一劍下去就斷了。
但是,一旦劍從銅匠鋪子裡的試驗品,變成可以量產對外銷售的兵器,這時候劍客還應該從銅匠當中轉職麼?當然不是了!這時候應該從戈矛武士當中找人來當劍客。因為武士才有更強壯的體魄,更成體系的技擊招數。
這樣的例子,歷史上還有很多。
在上個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結束之前,那時候美國的好萊塢還沒有崛起,好萊塢式的商業電影還處在萌芽狀態,電影技術也不成熟,默片、有聲片的爭奪都沒有完成。
那時候的好萊塢電影,採用的是什麼模式?‘製片人負責制’。因為製片人什麼都懂一點,攝影,錄音,燈光,道具,都懂一點。他更知道某些東西技術上能不能實現,從而會對電影的表現內容作出取捨,確保電影首先能夠拍完,成功上院線。
但是電影技術成熟之後呢?
1935年,偉大的傑斯.拉斯基創立了派拉蒙影業,他是一個劃時代的人物,他從派拉蒙開始,把整個好萊塢成功轉型到了‘導演負責制’軌道上。拉斯基先生認為導演才該是一部片子要拍成啥樣的最終拍板人。
為什麼製片人責任制會變成導演責任制?因為電影技術相對發達了,導演任性一下,藝術要求高一點,也不至於因為‘這事兒技術上沒法實現’而導致電影爛尾。
導演比製片人更傾向於電影要表達的藝術內涵和神髓。所以當技術不再是制約電影能不能拍出來的主要瓶頸之後,藝術的擔綱者成了電影責任的一把手。
這是一個新興行業向成熟行業轉化的過程,是一個技術第一性行業向藝術第一性行業轉化的過程。
網際網路世界發展的前十幾年,一切在摸索,大家很原始,讓搞技術的擔任一把手,可以讓公司走得快——微軟這種程式設計師出身的人當ceo的公司,在此前一直盤踞世界第一軟體巨頭,就是那個時代的證明。
但是,十幾年過去了,我們都走到移動網際網路時代了,看到人工智慧的越來越多應用了。如今的網際網路技術在和日常千萬行業交融的時候,還應該以技術為主導麼?我覺得不應該。
這就是為什麼程式設計師思維當一把手的,比如微軟公司,即將在後面幾年被我超越的原因。看看他們做的msn和skype那種絲毫不懂得怎麼樣讓使用者少按幾個按鍵的糟糕人機互動體驗,就知道程式設計師責任制的公司要完蛋了。
當然了,網際網路上擁有壁壘的核心技術有沒有門檻?當然有,比如初音的人工智慧助手,我們的大資料分析服務,我們的雲端計算服務,都有門檻。初音不做的話,這個世界上估計沒人能做。
但是,你們需要用這個東西,難道就非要親自做?我們初音已經放低身段,把這些服務打包好了、非常親切地明碼標價擺出來賣了。需要用到這種服務來創業的人,隨便買就是了——曾經的戈矛武士轉職做劍客,難道還要親自掌握鑄劍的技術不成?不!找銅匠買一把不就是了!
所以,我們不會仗著自己手上有個軍火庫,造了五千把劍,就自滿意得覺得應該親自招募五千個戈矛武士來當劍客打工。不不不,我們喜歡躺在那裡,等希望轉職的人自己零售買走我們的劍。
‘網際網路+’這個詞,我在去年某些特殊場合偶爾提到一句,提錯了麼?沒有,正如銅匠剛剛造出劍,是應該去‘網際網路+’,找人實驗。這時候,網際網路是主動的,被加的那個行業是被動的。
但是,現在‘網際網路+’的時間節點和風口已經過去了,我們要的是‘+網際網路’,各行各業千行萬業他們是主動的,他們需要網際網路服務來擴大他們的生意,就像他們需要有空氣來呼吸一樣——那就讓他們自己找上門來好了。
我看在座的還有不少美女創業者,我多說一句。我這人喜歡被動,喜歡受。初音平臺那麼多細緻的網際網路服務,就躺在那兒,等著做內容的、做自媒體的、做定製的、做曾經沒有電商化的生意而你想把它電商化的,等著一切創業者,來上它呢。”
沃勒個去!
拜託大哥這個是全世界電視直播的有木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