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了,發信人的賬戶上就會自動扣除50美元支付到我的賬戶裡來,作為‘勞駕我賞光閱讀了他們的郵件的勞務費’。
那樣,那些發垃圾郵件的人就要掂量掂量,給名人發廣告,是要成本的。那些隨便亂髮的行為就會受到根本性遏制。
同時,有些廣告主覺得他們推送的東西我肯定需要。比如有一個化妝品公司,專門為我這樣的人群設計了一款唇彩,他們覺得我很有可能購買,甚至我購買了之後,可以形成一定的名人廣告效應,那麼他們寧可掏這個50美元閱讀費,也要把廣告發到我郵箱裡來。
假設他們發了100個女性名人、花了5000美元廣告費,最終有那麼十幾個女性名人買了他們的化妝品,並且分享了‘初見圈子’或者‘微信朋友圈’,那麼這5000美元的廣告費絕對是值回票價了。
有這些發信門檻卡在那裡,大多數網民的電子郵箱裡,垃圾郵件的數量起碼減少九成以上。用初音郵箱的使用者,就再也不會被過度分享所苦,當郵箱裡真的有郵件提示的時候,他們也會更快去閱讀——因為到時候他們就知道,凡是有新郵件進來,肯定是真的有要緊事要處理,而不是來廣告了。”
滿場瞠目結舌,匪夷所思。
聽陸文君洋洋灑灑解釋到這一步,所有人都震驚得說不出話來。
這還是在搞“分享經濟”麼?
這還是“用網際網路思維解決問題”麼?
這簡直是在開歷史的倒車啊!
發電子郵件,傳送人還要給錢?普天之下,有人敢這麼做麼?
在初音內部數年來一直負責電郵和網盤業務的鄒勝,皺著眉頭反駁道:“這太匪夷所思了吧,真這麼搞,只怕初音郵箱的使用者反而會一下子跑掉一大半。給別人發信還要錢,誰受得了。”
“這些只是技術細節問題,我覺得可以解決。首先我說過,這是一個可選功能,不是強制功能。絕大多數使用者,不是忙人不是名人的,可以不設定自己郵箱的閱讀門檻,依然讓別人想發啥就發啥,不用給錢。
而且我們可以強化現有的郵箱好友通訊錄功能,設定成凡是加入好友通訊錄的人之間,相互傳送電郵不要錢,只有不認識的人給陌生郵箱發信時,才有可能要錢……”
“相互認識的人之間發信不收錢,這個倒是可以迴避掉大量、主要的問題。”鄒勝撓著頭髮盤算著,想了半晌補充問道:
“那如果是還沒來得及交換聯絡方式的第一次聯絡人呢?比如雙方實際上是認識的,只是此前沒加聯絡方式,或者是新認識的供應商、客戶之類的商務新朋友。如果第一次發信收人錢的話,使用者體驗會很惡劣的吧,商務人士肯定會拋棄初音郵箱的。”
“所以說,你剛才不該打斷我,聽我把策略說完。”陸文君答得很沉穩,顯得智珠在握。
“我們還可以設定一個付費緩衝期,或者說返還選項。當陌生人第一次發郵件到一個初音郵箱裡的時候,預設閱讀了就要扣費。但是這個扣費不是直接就劃給閱讀者的賬戶,而是先存在一箇中介平臺賬戶裡——比如我們即將推出的‘初見錢包’,或者‘支付寶’裡。
等使用者讀完之後,發現這個來信者其實是他的熟人。只不過沒有存聯絡方式,或者是第一次聯絡。他就可以選擇點選‘退費’,把這筆讀信費退回給發信人。這樣錢就從‘初見錢包’回到了發信人帳號裡。而且初音郵箱會自動把退費過的聯絡人,新增到郵箱的熟人通訊錄裡面。
最後,在發信人一端,如果他群發郵件的時候,目標郵箱裡面有一些需要他付費才有可能閱讀的使用者時,他會收到一個彈窗提醒,比如‘本次群發的郵件收件人中,有付費閱讀開通者,如果他們全部閱讀了您的郵件,您可能需要付出3美元費用’。這樣發信人就可以自己選擇究竟發還是不發,或者是否把羅列出來的要收錢的使用者剔除掉、只發給那些不收錢的使用者。”
陸文君這一番梳理,總算是高屋建瓴地讓大家看清了“電郵防過度分享”的頂層設計。
收信的人,可以自己選擇要不要收費讀陌生信,只提供選項,不強求。
寫信的人,也可以知道給誰發有可能要錢、給誰發不用錢,從而選擇究竟給誰發。
好友之間相互發信不用錢,第一次認識的好友可以先給錢後退錢。
初音郵箱,目前不會從這些費用裡面抽成哪怕一分錢收益,所有金錢流動都是寫信者和讀者之間的交易。初音郵箱只提供一個更加開放和可選的平臺。
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