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r公司在釋出會後,確實大火了,有媒體稱其已經不是影響虛擬現實領域,而在是未來高階影像顯示、人機互動和智慧方面,引領了一個新的潮流!這就好比現在的智慧手機,穿越到十年前!
這種技術上的先進和震撼來襲,俘獲了眾多人的心,也隨著媒體的報道和公司的宣傳,再度聚攏一批粉絲。而釋出會後,人們更關心的話題,則集中到了產品價格和正式發售的時間上。
vr公司,也正在討論產品零售價問題。
“這裡有部分同行產品的成本、零售價分析。”王曼文把資料交給他,“在我們推出產品之前,其中以oculus和索尼的產品勢均力敵,根據其成本和利潤空間,預計售價會在500美元左右。”
孟謙看著資料,vr裝置的價格並不低,當然主要也是下游企業還不多,沒有大批次以壓低成本的跡象。就好像手機剛推出來的時候,普通人消費不起。目前的vr產業,正面臨這個問題。
vr相比手機更處於弱勢的是,手機好歹是必備的通訊工具,日常不可缺,價格高了消費者也能忍痛接受。而vr?它只是個新時代的遊戲娛樂產品,有無對人們的出行生活,影響並不大。
如果它也定價很高,很有可能要遭遇挫敗——比如售價高達1500美元的谷歌眼鏡,雖然很酷、很受使用者歡迎,戴上了就不想換下來,但結果呢?只是銷量慘淡,最終不得不關閉專案停產。
曾有公司宣稱,如果谷歌眼鏡敢賣200美元的話。它將統治世界!
vr公司目前的處境也相似,它們有能力推動虛擬現實的這股熱潮,但問題是成本的居高不下。也讓它目前只能淪為小眾,甚至處理不好。它可能會走上谷歌眼鏡的道路,因太貴而被拋棄。
孟謙問手下:“目前有幾種定價策略?”
袁於博說:“主要的有高價和低價策略<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reads();</script>。高價是保證公司能夠從第一筆訂單中賺到,獲取發展資金;但價格過高,會大大減少使用者,也會對公司產品的宣傳工作,產生一定的阻力。”
“而低價策略,這毫無疑問會引起熱潮,讓更多的人成為使用者。但公司產品的成本並不低,再加上系統、雲服務的支出,公司將不會有太大的盈利空間,甚至還可能會引發虧損的局面。”
孟謙這回頭疼了,無論是高價還是低價,都可能會讓公司面臨困境。
王曼文再開口:“產品成本將會隨著技術的普及和市場的擴大而降低,市場繁榮後,就會有更多的下游、周邊企業參與,成本會慢慢控制合理。所以我覺得目前先少量發行高價產品。”
“詳細的?”孟謙看向她。
“如搶先體驗版,我們可以專門針對高階使用者。提供更精湛、更多的服務,如配套的耳機、互動裝置等周邊,一段時間免費的vip雲服務。首要是讓第一款產品保證公司的名氣。保持關注度。”
“形成良好口碑後,公司可以利用更低的成本,推出更適合普通消費者承擔的價位,而在其它方面,比如雲服務上增加成本,分期將會降低使用者群體對價格的警惕,從而保證公司盈利。”
袁於博聽了後,也贊同:“王小姐這番思路,對公司自身的情況是比較合適的。我們可以先推出高階,市場成熟後再邁入中端。”
“好的。”孟謙也同意了。“就按照這種策略,儘快拿方案出來。”
……
關於虛擬現實產品的市場。沒有準確的數值。
但可以參考索尼的ps4銷量,全球達到3000萬臺——它和vr有許多相似,都是不關鍵,有無影響不大的遊戲娛樂產品。目前的vr是敵不過主機的,但次時代的vr,有能力達到這種高度。
所以公司給明年的vr市場需求,定為五百萬臺。
高階只取其中十分之一,再減掉部分,三十萬臺是高階產品數量。
至於在零售產品定價方面,定價799美元,除了獲得主體裝置外,還有耳機、手柄以及一套體驗遊戲,一年的vip雲服務,ai相關模組的優先體驗權——即能夠更早的在其它平臺上使用ai。
人工智慧絕對是一大亮點,它除了在vr身上能發揮重大效用外,若將擬人化處理的功能,移植到其它平臺,如pc,使用者將透過vr公司的雲和pc機結合,提前享受到人工智慧時代的魅力。
豪華套餐的價格,隨即公佈在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