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靈感就立即開動,研究中心一大幫技術男,功能移植對他們並不難,重新設定腦波遙控的功能後,再連在vr頭盔上,然後嘗試執行軟體。接下來的三天內,臨時組成的興趣團隊都在測試。
三天後,孟謙開始體驗效果。
頭戴腦波遙控裝置,再加上vr頭盔,執行軟體。
顯示在面前的是一座房子,腳下長著有點假的青草坪。孟謙腦海裡傳遞出前進的資訊,稍微有點延遲的情況下,人物上前,他想著把手伸出去——人物也推開門,他邁步走進屋內,左顧右盼。
他在虛擬軟體裡測試了很多動作,比如前進、後退、轉身、下蹲等,腦波操控的介入,確實取代了手柄裝置,使得沉浸感極大增強。但不足也有,腦波控制存在延遲,複雜操作會錯誤。
孟謙邊體驗邊說:“控制還需要最佳化。”
虛擬的他走在房間裡,看著牆壁上的畫、書櫃上的圖書,再說道:“畫面還有待提高,重新整理率也一樣。”
他摸了摸遊戲裡的物體:“如果有資料手套,把觸覺傳遞給我就完美了<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reads();</script>!”
體驗了十五分鐘後,他摘掉頭盔,產生了點眩暈感:“改善目鏡顯示方式,或許對防眩暈有幫助。”
吉姆.約翰遜都記錄下來:“改進的事項非常多,我建議最好是設立一個專門研究的小組,專項撥款。”
“我會的。”孟謙點頭,他的打算是成立公司。
但現在還沒說,先把基礎部分完成,確認有前景後,再撥款開動。主要也有他還沒拿到綠卡。成立公司不方便,vr還需要大投資,不能頭腦一熱就砸錢下去。沒把握很容易打水漂。
……
利用他股東身份的便利,臨時團隊組成。
腦波控制原本是屬於ai神經學方面。團隊不是奔著vr來,但孟謙和高管溝通後,暫時轉來為vr服務。他們將最佳化操控、提高裝置的靈敏度,爭取到體驗者感覺不到的命令延遲。
另一方面,vr頭盔的目鏡技術也需要更新,原先是單眼640*800的解析度,呈現出來的畫面並不好,至少雙眼1920*1080。甚至更高的2k、4k,然後提高重新整理頻率,降低畫面延遲感。
再一次進.入虛擬環境體驗後,孟謙的感覺已經大不同,腦波操控的延遲大幅度降低,複雜操作準確率提高。內容方面,四周的環境在超高的解析度支撐下,已經有了顯著的提升。
孟謙花了一段時間在體驗、學習現有技術上,憑藉著他對未來的知識的吸收,對現有技術的理解速度非常快。短短几天時間裡。他已經形成了概念,正式踏入這一行,成為一名專業人員。
然後基於現有的基礎上。他啟動外掛。
他努力去挖掘有關“虛擬現實”方面的內容,知識包含了計算機、光學、神經學、腦域科學等……他在虛擬現實技術上,擁有了比世界上任何一個人、機構都要超前的理論和經驗。
未來十年、十幾年的技術雖不難,但內容多,主要有硬體和軟體。
這兩樣還需要細化,硬體又能分成目鏡、顯示、輸入輸出;而軟體則有遊戲軟體、應用軟體、系統軟體等。
內容繁多,孟謙要一樣樣解決。
他的目標不是跟同行競爭,而是搬出下一代技術。
首先是vr裝置的硬體,他將笨拙的頭戴式裝置拋掉。摘抄了一款更精簡、靈巧的頭戴裝置;然後在核心的顯示目鏡上下功夫,單片鏡不行。針對顯示效果、眩暈等問題,需要多組鏡片。
多組鏡片能解決很多顯示、體驗問題。而在沉浸感方面。互動裝置(位置追蹤、感應手套、動作捕捉、眼動儀)得符合下一代的標準;語音系統,得符合三維世界的模式而非簡單的立體聲。
硬體多數是未來十年、十幾年的概念,但不算難以實現。哪怕以現在的技術,也是有不少替代品的。這全新的領域,可填補的空缺很多,一兩個優秀的創意,都能夠彌補很多體驗缺陷。
他畫了很多圖紙,寫下諸多創意,再對比目前的技術環境,又燒掉了很多——如果這些東西讓別家企業獲得,肯定會如獲至寶的對待,因為都是概念新穎的、超前的,但他卻不當回事<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reads();</script>。
開掛下的孟謙很任性,他需要找最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