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皇帝被奸人矇蔽,以至於朝政糜爛,官府殘暴<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reads();</script>。*門的門主曹瑞世受國恩,心憂國朝,故起兵清君側,誅殺奸賊。今日招納四方義士,共圖大計。”
“小刀會招兵啦!只要十五以上、四十以下的男子,入夥就發糧食五斤!能拉十人入夥的,就給一個護軍將軍。能拉一百人入夥,封輔國將軍!難得的富貴機緣,名額有限啊!”
“我常勝軍的軍主孫翊,乃是前朝末代皇室的衛國公後裔。手上有先祖留下的無數復國金銀,就埋在中州的大墓中。只要各方好漢共襄盛舉,加入我常勝軍,將來打到中州,人人有金銀珠寶拿!”
“乾元帝國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今有我赤眉軍……”
一個又一個地方勢力爭先起兵,靠著自己在當地經營的關係,開始迅速擴張。還有一些勢力,彼此交情不錯的,因為勢單力薄,生怕被人吞併,索性提前結成同盟。
這些勢力,少則三五百人,多的甚至拉起了幾千鄉黨。
這其中,真正能打的可能就只有那麼幾十號人,論武備、組織和戰力,更是遠不如善友會和太平軍,但合起夥來也是一股不容忽視的力量。他們的出現,加劇了太平郡的混亂和動盪。東關府那邊,甚至直接被打下了一個縣。
局面糜爛至此,遠在千里外的帝國鞭長莫及,也就罷了,武安城內的總督錢伯明卻是無論如何也坐不住了。
如果自己守住武安還好,可萬一要是出了意外,把郡城丟了,還順帶搭了一個八大門閥,那就算自己背後的宋家出面。乃至皇后和大皇子幫忙求情,都救不了他。
正因此,面對不斷傳回來的噩耗。他很想主動出擊做點什麼。
只可惜,太平義軍遠比他想的謹慎。
官府派出的偵騎。數次跟左右兩路軍的馬隊碰面,甚至交過手。打出的交換比讓官軍很滿意,己方一死一傷,敵方三死一傷。但重要的不是這個比例,而是賊人有關注武安官軍的動向,這意味著想要突襲太平郡幾乎不可能。
善友會的人也同樣有防備!
他們畢竟籌備了十多年,在武安也發展了幾個信徒。大事做不了,報信卻不難。
這種情況下。錢伯明只能拿那些新起的勢力出氣。
武安第一警備旅團的四千人,他不敢輕動,生怕被太平郡和善友會找機會吃了。但是,郡城裡還有三百多的騎兵!
在平叛的六百騎兵被滅後,這是錢伯明手上僅有的機動力量了。
此刻,被他毫不猶豫的派了出去。
這三百多騎兵,用來對付太平軍和善友會肯定是不夠的。但用來對付武安附近和東關府內的小股叛軍,卻是易如反掌。憑藉超高的機動性,短短几天時間,就先後剿滅了兩股不知死活的叛軍。
捷報傳來。整個武安的軍心為之一振。
不過,其他的叛軍也不傻,見官軍拿他們大開殺戒。紛紛開始往郡城西面逃離。他們很清楚,對抗官軍的主力還是要靠太平軍和善友會,所以大都奔著這兩家而來。
陳武太平義軍的左、右兩路大軍,並沒有刻意掩藏行蹤,也根本藏不住<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reads();</script>。很快就有人判斷出了他們的集合點——距離武安約三十里的壽川。
這裡本是距離武安最近的一個大村,足有千餘戶人。由於有近百人的民團,幾十把鐵製武器,平日裡普通的馬匪都輕易不敢上門。但在如此規模的叛軍面前,卻連稍微抵抗一下都辦不到。直接被大軍拿下村莊。
訊息傳開,赤眉軍、小刀會、*門等主要的豪強、馬匪相繼趕來。
壽川的這個位置實在不錯。堪稱是郡城西面的門戶。善友會的前軍,最後也停在了這裡。只不過紮營的位置跟陳武的太平義軍足足隔了好幾裡。
兩家一個在壽川東頭,一個在西頭。
雖說彼此充滿了提防,但這種情況下,兩邊都清楚孰輕孰重,並沒有動手。向華跟許世忠、莫國豪偶爾碰面打招呼,仍舊一副親密無間的盟友模樣。最起碼,那些不清楚隆山事的豪強馬匪們,是看不出兩家真正關係的。
終於,十月二十五日。
善友會的護法佛兵主力,陳武的太平營主力,隔著一天多的路程,先後進駐壽川。
這兩家話語權最重的首腦人物抵達,標誌著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