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的好!”
陳武點了點頭,故意做出一副不解神色,道:“自古以來,歷朝歷代,鹽鐵一項都是國家財政大頭。咱們松江軍奪取了寧海之後,三郡之地的總人口怕是至少也有一千三百萬了吧?這麼多人的市場,在海鹽一項上該是多大的收入啊?”
身為財政署的副署長,石賢謙對此自然知曉,略一思索,回答道:“青鹽雖然昂貴,但用量卻遠不如登萊的海鹽。假設全以海鹽計算,一人一年的用鹽也不過數枚銀幣。但乘以一千三百萬之數,就非常可怕了,至少是每年幾百萬金的收入!”
的確是非常驚人!
這還都是以廉價的海鹽計算,若是算上青鹽的價格,再加上寧海郡很多地方有醃製魚乾的習慣,用鹽量更大,這個市場只怕比想象的還大。
同樣是一個非常巨大的產業!
見自己的問題都被兩名心腹回答上來,陳武又問了一個比較專業的問題:“那你們兩人可否知道,為什麼寧海郡跟東海同樣靠海,卻沒有類似登萊的鹽場?或者我換個方式來問,決定一處鹽場的條件有什麼?”
“這……屬下不知<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reads();</script>!”
兩人又不曾在鹽務上任過官制,家裡也沒有產鹽的,自然不清楚其中要訣。但陳武問的這幾個問題,卻讓他們隱隱約約明白了陳武來這裡的目的、以及想要給他們帶來什麼,心中不由激動了起來。
“丹陽郡那邊的自流井,可望不可求,咱們且不談。單說海鹽的鹽場,歸根到底無非以下這些因素:海灘平坦,終年炎熱,陽光充足,海風大,降水少!”
這五大因素,決定了一個地方有足夠優秀的曬鹽條件。再加上瀕臨大海,有近乎無窮無盡的海鹽來源,才構成了一處鹽場的條件——當然了,除了這些外,還得有足夠的勞力,不然鹽場的規模同樣要受限制。
恰好,鶯歌海鹽場就具備這一切的完美因素!
南北十幾裡異常開闊平坦的南海灘,提供了足夠的鹽田。而鶯歌海的獨特地理位置,可以說是整個帝國沿海最南方的村鎮,不管是光照、氣溫還是海風都有保證。降水方面雖然略多一些,但也不比東海郡的登萊鹽場多很多。綜合來講,只要投入足夠多的人力開發,這裡將是一個不亞於登萊鹽場的大鹽場。
可以為整個松江、天南和寧海三郡提供源源不斷的海鹽!
鶯歌海本地的漁民,早在很多年前,就有小規模的做私鹽自用。只是當地人一直比較注意保密,沒有外傳。在遊戲中,這裡的海鹽一直要到帝國崩潰的末期才被開發出來。但陳武的出現,讓這片寧海郡最合適的天然鹽場,提前問世了至少七年!
它將跟即將投產的漢井坊酒、被松江軍借弘文商會插手的松江棉布一起,成為陳武手上三大最賺錢的產業,源源不斷的提供現金流。輔以松江郡本身出色的財政,讓陳武擁有了供養一支大軍的財力和可能!
“鶯歌海這地方,竟然還有這樣一處寶藏?”
不管是季英瑞還是石賢謙,都被陳武的話驚呆了。哪怕先前已經隱隱猜到了,但被陳武明確的指出,可以用來替代登萊鹽場,兩人一時間仍舊有點難以置信。要知道,海鹽這東西除了前期的一點投入和人力外,其他幾乎沒有任何本錢,堪稱是無本萬利的生意!
眾人來這麼一趟,等於是找到了一個每年至少幾百萬金幣的聚寶盆!
若是日後能夠將這個鶯歌海鹽場擴大,將海鹽賣到更多的州郡,那豈不是……
“沒那麼容易啦!”
陳武稍稍給兩位樂觀的大臣潑了一點冷水:“鶯歌海鹽場的海鹽,跟登萊的海鹽質量味道差不多,都比青鹽差了一個檔次。在確保價格相仿的情況下,靠行政手段奪取三郡內的市場應該沒問題。想要運出關,勢必要跟登萊鹽場展開激烈的競爭,又或者採取低價傾銷——但登萊鹽場也能這麼做,最後只可能是兩敗俱傷。”
就眼下而言,只要能夠穩穩拿下東南三郡的鹽務,他就十分滿足了。
“請總督大人放心,等花蓮這邊穩定下來,內政署就會立即跟花蓮政府聯手開發鶯歌海鹽場,爭取儘快投產。”季英瑞做了保證。
“財政署也會在鹽稅上注意。”
兩名心腹的回答,還有眼前遼闊的東大洋,讓陳武一時間豪情萬丈。腳下的這片海灘、未來的鹽田,就是他成王基業的又一塊厚重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