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的鹿山百姓剝離,分化管理,餘下的三萬多鹿山人想鬧事就難了,只能乖乖聽從義軍的命令。
因為新兵營的事多耽擱了兩天後,流民大隊在攻下鹿山後馬不停蹄的繼續進軍。
仍舊是故技重施,透過減少糧食供給、刻意控制每天行程,短短几天,鹿山的百姓被迫丟下了繁重的破爛和行囊,變成了跟沂城人一樣的流民。隨後,義軍的行程重新穩定下來,每天前進十里,朝臨縣緩緩開進。
若是將這個縣也拿下,隆山府內的三縣就全部落入義軍手中,隆山城周圍變成一片勢力真空。
到那時,陳武可以視郡城武安的反應,做出決定是否立即要進攻隆山城。
先後經過沂城和鹿山兩次戰鬥,尤其是後者這次攻城戰,讓義軍高層對拿下臨縣信心滿滿。典勇、許世忠他們甚至在私下討論,臨縣能否也在一天內攻下。有人認為可以,關鍵在於義軍是否願意付出足夠代價;也有人覺得很難,因為隆山官府必定會增援臨縣,義軍遭遇的抵抗力量可能會遠超鹿山。
最終,兩方人趁傍晚紮營吃飯的時候,詢問起了陳武的看法。
結果得到的只是陳武似乎另有深意的笑容。
倒不是他不想說或者故作高深,而是陳武也不確定。因為,就眼下的局勢,究竟多久能攻下臨縣,並不完全取決於義軍和官府。還有另外一股勢力可能插手,而且這股勢力還相當強。
善友會!
沒錯,就是石賢謙將來會投奔的那個、《帝國》中幾年後才發起叛亂的會道門。
它的前身,是幾十年前橫行一時的聞香教,最鼎盛的時候據說有十幾萬教眾。可惜當時的教尊被取得的一點點地位衝昏了頭腦,也看不清天時,趁一次地震發起了叛亂。雖說一度橫行兩府,但實際上攻破的只是一些諸如沂城之類的小城,並沒能動搖太平郡的根基,最終在不停的流竄中被帝國調兵平定。
現在的善友會,就是聞香教當年的一撮餘孽死灰復燃,改頭換面重起的。
若是沒有陳武的干擾,善友會會在幾年後才發動起義,跟五斗米道遙相呼應。但陳武穿越後,歷史已然走向了不同點。隆山府的官軍滅了大半,沂城和鹿山都被相繼攻破。根基就在隆山城中的善友會,還能忍得住嗎?
陳武不敢貿然下結論,但他認為,一直心懷不軌的善友會很有可能會藉機跳出來。
如果對方能沉得住氣,選擇觀望,那陳武就按自己的第一個計劃來,攻下臨縣,合圍隆山。若是善友會果然跳反了,那臨縣多半不用義軍攻打就自己沒了。屆時,陳武的太平義軍不僅會省出很多時間,某種程度上還會多了一個強援。利用的好了,攻下隆山只會更容易。壞處就是要留出不少精力,跟對方勾心鬥角。
義軍和義軍間的鬥爭,有的時候可是比跟帝國戰鬥還要殘酷的。
經過《帝國》十三年的洗禮,他可不會有絲毫的大意和麻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