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在城內的落腳點、大致潛入城的時間,都已經查出。至於期間死掉的十多名同伴,能表明身份的特徵和臉部也都被劃的稀爛,看不出有用的價值。繼續往外延伸,這批海寇在城外的落腳點也被查清,但再往後就沒了線索。
那夥海寇,彷彿突然從人間消失了。
調查進行到這個地步,陷入了難堪的瓶頸中。一方面是持續發酵的民意和烏山、封城的動盪;另一邊,是烏山的警察局和甘興的軍情處苦於不知道該從哪兒繼續下手了。
短暫的僵局後,最終柴一率先找到了突破點。
這個人原本是內政署署長袁興韋在太平郡時的手下,平日裡幫袁興韋辦了不少事,算是他的一支隱藏力量,就連前東主錢伯明都不知道。但加入太平軍後,被重用的袁興韋十分看好陳武,為了避免主上生出忌諱,便讓柴一等人脫離了自己的手下,也加入了太平軍。
或許是先前的行事風格和辦事的章程跟太平軍的規矩不同,最早的一段時間,柴一等人的表現比較一般。任務目標明確的話,倒也能很好的完成,但更多的指望不上。最近這幾個月,大概是逐漸開竅了,對松江軍也更多了認同,柴一的表現變得出色了許多。
他提出了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海寇們的武器,是怎麼帶進城的!
如果是三五人一夥的小股海寇,偷偷藏幾把武器還是能辦到的。但這動輒近百人的規模,想要帶進城就很難了。守門計程車兵也表示了,前幾日並沒有查到任何可疑情況。最可能的真相就是,那夥海寇在城內有接應的勢力,從烏山城的地下勢力中得到了幫助。
這個推測合情合理,不說有幾分把握吧,至少是給了目前的僵局一個調查下去的方向。
甘興的軍情處,立即開始順著這條線往下查。
上官府的血案,影響實在太大。甘興他們的調查,基本得到了本地世家貴族的全面支援。大批人手撒下去,很快在六七個有嫌疑的目標中,找到了一條有重大價值的線索:崇武門的駐地,在案發前曾經有外地人拜訪過。
這是烏山本地的一個江湖幫派,平日裡借教授武藝籠絡了一批人,乾的實際上是打家劫舍、收保護費的勾當,偶爾還販販私鹽。因為他們做的比較隱秘,多少還留了點分寸,在原烏山官府中又有一個捕頭當靠山,因此平安無事了十多年。
但這一次,他們攤上大事了。
甘興的軍情處直接出動了駐軍,兩個全副武裝的百人大隊將崇武門團團包圍。看到那一把把閃著寒光的刀劍,崇武門這些自詡見過血、不把官府放在眼裡的惡棍立即就被嚇壞了,連反抗都不敢,就被全部投進了大牢。隨後,軍情處招收的審訊人員開始了嚴刑拷打。
崇武門的門主崇三郎,看似平日裡很有骨氣,一口咬定不知道,但大刑伺候了才一刻鐘,就不得不乖乖吐口。
他也是冤啊!
如果早知道海龍團的那幫海寇,敢犯下如此驚天大案,打死他也不敢出售那麼多武器。架不住海龍團的老三開價高,又謊稱只搶錢、不亂來,利慾薰心的崇三郎這才鬼迷心竅,答應了這筆交易。
“海龍團!”
從崇三郎這裡查出了海寇們的真實身份,甘興稍稍鬆了口氣。一邊命人重新將崇三郎壓下去,一邊馬不停蹄的再度派人將情報傳回了登州。
然而,儘管案情得到了重大的突破,形勢卻依舊嚴峻。
或者說,破案的希望更加渺茫了!
從烏山的大案傳到登州,再到甘興他們趕赴烏山開始調查,一來一去就是三天時間。再到從崇三郎這裡得知海寇的真實身份,又是近兩天的時間。僅僅是知道海龍團這個名字,就已經用了整整五天之久。這段時間,海龍團的人只怕早就逃回老巢了。
寧海郡再小,好歹也有半個松江那麼大。若是再考慮到外海上的海島,天知道海龍團究竟藏到了哪!
這件案子,只怕就要到此為止了。
不僅僅是負責追查的軍情處做出這樣的判斷,就連烏山警察局協助調查的人也對此持十分悲觀的態度。接下來,松江軍要麼是隨便找幾個死囚犯當替罪羊,將此事糊弄過去;要麼就是出一筆救濟的銀子,安撫一下上官家家主,想辦法把這件事壓下去。
沒人想到的是,從登州那邊傳回的加急命令,卻跟軍情處想的截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