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第33集《佛法修學概要》(2 / 5)

小說:佛法修學概要 作者:妙音0

經過五年,慢慢地房間整理得大致上乾淨了以後,你開始又把房間的門開啟了,從空出假,重新面對眾生。你又接觸了相狀,但是你的心態已經不一樣了。你在面對相狀的時候,內心多了一種安住力、調伏力、引導力,開始走入了大乘。

所以,我們前面的人天乘是帶相修學,二乘是無相修學,到了菩薩道又帶有相狀,但是那個相狀會給你創造無量無邊的功德莊嚴,它不會給你留下過失。因為你的心理素質提升了,你除了信仰以外,多了一分智慧的觀照——內觀真如,外觀因緣。內觀真如,就是安住;外觀因緣,觀察人世間的不淨、苦、無常、無我,這叫作調伏。

所以我們從這種菩薩道,開始又回覆到正常生活——“見山又是山,見水又是水”。但是這個時候的菩薩,他是一個覺悟者了,所謂的“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可能他看到的是昨天的青山,但是夕陽已經不是昨天的夕陽,因為他內心的素質不同。

我們現在進入到整個佛教最高水平的境界,叫作菩薩道。菩薩道的主修有六個法門,就是六度法門,我們叫作六波羅蜜。這波羅蜜叫作“度”,度的意思就是到彼岸,我們透過佈施乃至於智慧六種的法門,能夠超越生死大海,到達大般涅槃的彼岸,這叫六度。

六度它是有條件的。為什麼我們在人天乘的時候的佈施、持戒、忍辱叫作善業,有漏的善業,到了菩薩道為什麼叫波羅蜜呢?能夠有超越生死的力量呢?

這個地方,第一個總標六度所依很重要,因為他所依止的心態已經不同了,這是講講心態;第二個,再講到別示六度的行相,怎麼修六度才能夠圓滿;第三個,結嘆六度的功德。

戊一 、 總標六度所依 分三:己一 、一切智智相應作意。己二、以大悲為上首。己三、以無所得為方便。

我們先看總標六度的所依。就是用什麼心態來修習這個法才有資格叫作度,叫作波羅蜜呢?

菩薩道之所以能夠超越人天乘,是因為它從一種有漏的有所得心——貪求果報貪求功德的心,提升到大乘的菩提心。這個菩提心必須具足三個條件:第一個,一切智智相應作意;第二個,以大悲為上首;第三個,以無所得為方便。

一、一切智智相應作意。

我們先看第一個,一切智智。

一切智智,簡單地說,就是大乘空性的智慧,大乘的空正見。我們以大乘的空正見來相應,來做一個作意,這個作意就是觀照。一個菩薩要經常地能夠正念真如,安住空性。我們的心過去都是向外攀緣,所以我們抓了很多的相狀。這個相狀就刺激我們的內心,產生很多的感受、妄想跟執著,所以你現在要做的事情就是要離相,要離一切相。

但是大乘佛法的矛盾在於:你既要離相,但是你又要面對相狀。因為你沒有眾生,你就沒辦法行菩薩道。你佈施、持戒、忍辱,一定要面對眾生。所以大乘佛法它難就難在:你要面對相狀,但是你又不能執取相狀,而關鍵就在這個空觀——空觀的智慧。菩薩道,你一定要先找一個安住的點,就是我們經常說的,你要安住在“何期自性,本來清淨”那個心性的本體,這個很重要。

我們看禪宗的傳承,五祖傳到六祖,是很關鍵的一個傳承。因為禪宗以前的修學是很雜亂的,初祖、二祖、三祖、四祖、五祖,是沒什麼太多章法,每一個宗派各自發揮,反正契機就是妙法,治病就是良藥。禪宗真正定出它的一個核心思想,是從六祖開始,為整個禪宗的修學定調,什麼叫禪宗,他把它的基本思想安定下來。所以五祖傳到六祖,是一個關鍵的傳承。

這個地方我們解釋一下。五祖要傳法給六祖的時候,他那個時候是要大家寫個偈頌。諸位!你們跟著五祖學這麼多年,你們把自己的心得寫一個偈頌,我看看你們的見地怎麼樣。

當時兩個人呈上偈頌,一個是神秀大師,一個是惠能大師。

神秀大師他的偈頌是這樣:“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六祖大師他的偈頌是:“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這兩個偈頌,它是不同的觀照。我們先看看神秀大師,他的中心思想在於後面兩句,就是“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這個人很用功,他很重視調伏,心中有塵埃就把它消滅掉,心中有執著就把它消滅掉。但這個缺點在哪裡呢?只有調伏沒有安住,因為他沒有看到生命的根本。如果你是活在“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你的修行就進步很慢很慢,你只是點狀的修學。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