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你難道不需要為以後先做佈局嗎?所以你要注意,每一句佛號的過程是很重要。當你把這個佛號栽培到內心的阿賴耶識時,請注意你的過程:第一個,它是不是真實;第二個,它是不是廣大,你是不是把眾生的因素放進去。
這就是為什麼懺公師父把發願文,“願生西方淨土中,九品蓮花為父母,花開見佛悟無生”——這個都是自利。後面一句以前的古人說是“不退菩薩為伴侶”,懺公師父把它改成“回入娑婆度有情”,高明啊!你發了不同的願,未來會有不同的結果,“回入娑婆度有情”,就是你在因地時,就把眾生的因素放進去。恭喜你!到了淨土時,你後段的菩提道會走得非常順利,因為有很多眾生跟你結緣,你在修波羅蜜時進步就很快。
諸位要知道,在了生死的這塊,眾生對我們是障礙的,這是事實,你的冤親債主會障礙你。但是後半段剛好相反,後半段,眾生對我們是加分的,幫助的。但是你不能等到未來,結果發現錯了再來改,千萬不要這樣做。你看《法華經》,做什麼事情你最好一次到位,不要一開始就做錯了,到後來再改來改去。阿羅漢就是這樣子,一開始也不好好地跟佛陀學發菩提心,到最後痛哭流涕,然後在改的過程當中,留下很多習氣,弄得自己很痛苦。
所以,第二個選擇,我希望我們今天學佛,你最好是一次到位。你剛開始就走對,不要後來改來改去,很麻煩。為什麼呢?因為你遲早要成佛。不管你願不願意,這條路遲早要走,沒有一個人可以在二乘永久地停留下去。
發菩提心就是說,既然遲早要做,遲早要面對,你剛開始就把它做好,把它做對,這條路就把它鋪直,不要走得彎彎曲曲的再繞回來,叫“直趨大乘”,我們叫作一佛乘。佛教的因緣果報最重要就是因地,你因地種對了,後面的路就順暢。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一開始時要告訴大家,你要有一個圓滿的規劃。雖然我們做不到,但是你不能等做到之後再規劃,這個就是前面講的引導力。
你的每一句佛號都必須有兩個引導:第一個,往生淨土的引導;第二個,圓成佛道的引導。這樣每一句佛號對你都是最好的效果、最大的用處,同樣一句佛號,你栽下的因地是圓滿的。這就是我們前面一堂課講的,你學佛的時候,先把自己的因地,未來的路線鋪好。
當我們有目標以後怎麼辦呢?怎麼才能慢慢地趨向目標呢?這是講第二件事情了,就是當我們有一個引導力時,要怎麼做一個調伏跟安住,慢慢地破除內外的障礙,趨向我們的目標。
這個地方有三科。先看第一科,總標研習教理的重要。先講一講,為什麼設定目標以後,不馬上修行,要先研究教理呢?先把這個教理的重要性說出來;第二個,別示教理的差別內容。大乘的教理有哪些要注意的,佛陀講那麼多經典,到底有哪些重要的觀念,我們要把它先挑出來說明;第三個,會通諸說明實相正印。
在大乘裡面有這麼多的教理,有沒有一個教理是能夠一以貫之的?吾道一以貫之,能夠找到一個根本的核心思想,把佛陀的三藏十二部經典貫穿起來,有沒有這個道理?我們到第三個時候來談一談,就是我們學了這麼多教理,到底有沒有一個核心思想能夠貫穿起來。
丙一、總標研習教理的重要分二:丁一、蕅益大師的開示;丁二、蓮池大師的開示;丁三、八正道
我們先看第一個,為什麼要研究教理,總標研習教理的重要。
丁一、蕅益大師的開示分三:戊一、總標;戊二、導正錯誤的知見;戊三、結勸
我們先把蕅益大師的這段開示念一遍,請合掌。
戊一、總標
這段的論文有三大段,先看第一段的總標。
“討究佛法,第一要務。諸佛所師,所謂法也,況弟子乎?”
我們大乘的修行者,發了菩提心,有一個願望來引導我們所有的佛號、咒語乃至於所有的善業。有這個引導力以後,接下來做什麼事呢?討究佛法,要探討研究佛法的道理,這件事情是第一要務。
這個“討”是比較初淺的研究,叫作聞慧,聽聞佛法的一種理解;這個“究”,是你研究道理以後,就像牛吃草一樣,回到家裡面不斷地去思惟消化,把這個草的營養轉成你內心的能量。就是說本來它是一個文字,但是文字經過你消化以後,在心中會轉成一個道理,讓心中生起光明。這件事情是第一要務。
為什麼呢?他舉出《涅槃經》的開示說,因為“諸佛所師,所謂法也,況弟子乎?”說我們的共同老師就是佛陀,那麼佛陀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