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潛夫,出身貧寒,二十五歲娶紹興孟氏長女為妻。但又見其三女貌美,固求為妾。 他老丈人還真看得起他,最後竟然答應了。 不久後,陳潛夫便高中舉人。他為人狂放不羈,行為不檢點,頗受明末那些道德君子的輕視。 故而,陳潛夫發出“當今亂世,君子但求大節,不論小過”這句話為自己的行為辯解。 陳潛夫能力不能說強,也不能說差,但他有兩個很明顯的優點。 一是有辯才,能說會道,而且行事從不在乎什麼規則。 在其還是開封理刑,一個不知名小官的時候就上書崇禎皇帝,請求接見,陳河南戰守得失。 當然,沒人理他。 二是很會給自己攬名聲,而且頗具膽色。 在水淹開封之後,周王和明朝官員紛紛撤到黃河之北。 陳潛夫大罵其他官員膽怯,自己留在黃河之南,招募鄉勇、以極高規格祭祀朱元璋,起兵抵抗李自成。 但之後大部分時間,陳潛夫都待在杞縣,朝不保夕,根本沒有任何令人稱道的舉動。 後來,又經歷南逃,依附福王,再次隨高傑北上,睢陽之變,高傑被殺後等一系列變故。 陳潛夫最後回到紹興,招募三百鄉勇抗清。 但清軍一到,陳潛夫卻感覺事不可為,攜妻妾自盡殉國,一點抵抗都沒做。 當朱由哲從《明史》中讀到陳潛夫經歷的時候,他立即就想起“平時袖手談心性,臨危一死報君王”這兩句詩。 當然,這樣形容陳潛夫也不太恰當。畢竟比著明末那些道德君子,他稍微強點,至少他還是做了一些事的。 就在前些日子,得知馬士英率部北上。他立即跑去找了劉洪起,並說服其投靠朝廷。 李自成崛起於河南,先破洛陽,再攻開封,在朱仙鎮大破官軍主力。 之後,因為黃河水淹開封,河南災民遍地,沒有糧食供應幾十萬闖軍。 因而,李自成卻沒有在河南做長久停留,而是引兵南下,接連攻下了襄陽和荊州等地。 從李自成在湖廣擴充實力到北上與孫傳庭決戰的這段時間內,本地匪寇趁著闖軍和官軍都無暇顧及,都積極擴充實力。 逐漸形成了以劉洪起、沈萬登和李際遇為首的三大土寇。 沈萬登佔嶽城,有兵萬餘人。 劉洪起佔據汝寧,有兵卒近五萬人。 最強的是李際遇,接受大明朝廷任命,擔任總兵,駐守洛陽。 據清軍在崇禎十七年招撫時的記載,李際遇投降滿清時有一府、兩州、十三縣、大小山寨千餘、兵卒二十七萬。 顯然已成了一方諸侯。 這三大土寇都是牆頭草。 他們不在乎誰奪取天下,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保住自己的地盤。所以,他們有時和官軍合作,有時又和闖軍合作。 陳潛夫去拜會了劉洪起,給他分析了當前的形勢,劉洪起也頗為識趣的選擇這次與官軍合作。 但馬士英卻不認同陳潛夫的所作所為,他北上之後,先是攻滅了實力最弱的沈萬登,然後又想誘殺劉洪起。 只是劉洪起對官軍戒備很嚴,一看形勢不對,就直接率部逃了,逃進了汝寧之西的大孤山之中。 陳潛夫和馬士英大吵了一架,一氣之下,北上去了歸德府,向已經是監軍的朱聿鍵告狀。 從朱聿鍵這裡得知大明皇帝在曹州,他這個顯眼包當然不能錯過這樣的機會,便求著朱聿鍵將他也一起帶來了。 此刻聽大明天子竟然聽過他說的話,陳潛夫激動的渾身顫抖,“陛下,是臣昔日說的。” “臣認為亂世用人,應放開限制,以功過和氣節論之。功大於過,則用之。功小於過,則棄之。而氣節,更是重中之重。若每個臣子都能謹守氣節,大明何愁不興?” 朱由檢在這時忍不住笑道:“這人倒是有趣,只差直說,自己就是可用的那種人了。” 聽了他的話,朱由哲也笑著看向陳潛夫,“那你現在算是功大於過,還是算氣節堪比文天祥的那種?” 陳潛夫臉色微紅,但理直氣壯,“臣不敢自比文丞相,但氣節,臣還是有的。臣聽聞朝廷兵馬北上,便立即去聯絡了劉洪起。他手下有數萬兵卒,一旦其投靠朝廷。到時候以其手下兵卒為前驅,旦夕之間就能平定河南。但馬士英他…” 陳潛夫臉色猙獰,“但馬士英他閹黨餘孽,陰狠歹毒。唯恐臣立下大功,竟然表面上答應臣,私底下卻想謀害劉洪起。最終逼得劉洪起逃入山中,繼續作亂。臣要狀告馬士英。” 朱聿鍵微微皺眉。 這陳潛夫真不曉事,崇禎皇帝招兩王來此,定是有十分重要之事。而他卻一直在說那點屁大的事,這怎麼看來都是私仇,甚至還提起閹黨。 難道他不知道無論哪朝天子最恨的就是黨爭嗎? 關鍵,馬士英是崇禎皇帝新任命的鳳陽總督,怎麼可能因為這丁點小事而懲治他呢! 朱聿鍵有點聽不下去了,提醒道:“陳大人,這些小事,你還是私下裡向陛下稟告吧!” 陳潛夫卻不領情,一揮手,“殿下,這些事可不是小事,這昭顯朝廷對劉洪起這樣的土賊的態度。一旦他們不投朝廷,那就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