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邊總督餘應桂,在原有的歷史中,崇禎皇帝給了他五萬兩銀子,讓他前往陝西督軍。 但當餘應桂行到山西,感覺形勢不對,於是徘徊不前。因而被崇禎皇帝革職,之後一直賦閒在家。 後來姜鑲大同反正,餘應桂在家鄉聚集舊部,起兵反清,失敗後因拒不投降而被清軍所殺。 懂兵事,而不盲目聽從上令。關鍵是既不降順,也不投清,在道德上沒有太大的瑕疵。 從這些看,餘應桂的確是一個不錯的人選。 朱由哲點了點頭,接受了朱由哲的提議。“崇禎老哥,你還得舉薦一人,那種名聲高,人品好,忠於大明,沒有特別的本事,死了也不太可惜的那種。” 朱由檢愣了一下,“死了不太可惜?” 朱由哲點頭,“是的,因為我要派他去李自成那裡攪亂闖軍大營,被李自成處死的可能性很大。” 朱由檢一臉黑線,“聽聽你自己說的,你這明明是派人去送死,偏偏要名聲高,人品好的,還得是大明的忠臣。還要求沒特別的本事,但沒有特別本事的人,他如何能攪亂闖軍大營?” 朱由哲笑了笑,“好像是有點難啊!但要求就是如此。必須是大明的忠臣,否則難保他會投靠李自成。我不需要他特別的本事,因為他能替我帶話就行。而我又不願意李自成隨隨便便就殺了他,名聲高,人品好就是他最大的保護。” 朱由檢被朱由哲的荒謬邏輯氣笑了,“哈!明明是你派人去送死,說的好像你還特意保護他一樣。朕倒是想問問,你到底想做什麼?” 朱由哲擺放在一旁的玉如意,敲著地圖道:“崇禎九年,李自成在潼關南原被洪承疇、孫傳庭擊敗,率十八騎進入商洛山。崇禎十二年,李自成率數千人馬從商洛山殺出。在河南開倉賑濟災民,擴兵數萬。破洛陽,殺福王,三圍開封,南下攻取襄陽,手下士卒擴大到數十萬。” 每說一地,朱由哲就拿起玉如意在地圖上對應的位置敲動一下,以讓朱由檢看的清楚。 “崇禎老哥,你說李自成手下的將士都是什麼人?” “什麼人?” 朱由檢突然愣住了,“無非是一些災民,流民?” 朱由哲搖了搖頭,“如果只是些災民、流民,孫傳庭擁兵十萬出關,以他的才能,不可能敗的那麼慘。” 看朱由檢面露疑惑,朱由哲只得解釋道:“李自成初入河南之時,最初跟隨他的可能確實都是些災民、流民。但隨著李自成攻城掠地,不少被其擊敗,想要尋求更好的出路,或者走投無路的官兵也選擇了加入。” “這些人有豐富的戰鬥經驗。他們融入闖軍,提升了闖軍的整體戰鬥力。這才讓他們有實力和孫傳庭十萬大軍一戰,並最終取勝。當然,李自成的嫡系仍舊是最初跟隨他南征北戰的將士,但這些後投的官兵才是整個闖軍的中流砥柱。” 朱由檢輕輕點頭,這些並不難懂。 朱由哲還在繼續說,“尤其是其擊敗孫傳庭之後,陳永福、白廣恩、牛成虎、官撫民、左光先等大明總兵皆降。” “而從潼關之戰到現在不過月餘時間,李自成根本沒有時間去整合他們。只能讓他們繼續統率自己的軍隊,給他們封侯封伯,藉機拉攏他們。但他們既然能背棄大明,投降闖軍,這份忠心又能有多重?” 朱由哲臉上帶著笑。 山海關之戰後,這些投降李自成的將領,除了陳永福因為不願降清而為李自成堅守太原外,剩下的大部分人就又投靠了滿清。 朱由檢逐漸有點明白朱由哲的意思了,“你的意思是分化他們?” 朱由哲點了點頭,“下一道聖旨,以和李自成議和的名義,讓人帶去那裡。告訴那些投降的大明將軍,他們戰敗投降並非他們的錯,而是我貿然下旨督促他們出關的緣故。不是他們對不起大明,而是我對不起他們。只要他們重歸大明,朕恕他們所有人無罪。” 朱由檢沉默片刻,“現在闖賊勢大,他們恐怕不會反正。” 朱由哲笑了笑,“機會不大。但只要他們存有私心,能在與我軍的交戰中留有餘地,不那麼拼命,效果就達到了。” “崇禎老哥,你到底有對應的人選沒?” 朱由檢良久不語,沉默了半晌,最後爆出一個名字。“劉理順。” 朱由哲一拍額頭。 啊!我怎麼把他忘了,這妥妥的天選之子啊!無論從哪個方面看,劉理順都是最合適的人選。” 崇禎七年科舉狀元,名聲大。 少年喪父,大半生時間都在讀書,沒有貪汙虐民的經歷,人品好。 是大明的忠臣,在李自成攻破京師之後,闔家投繯而死。 雖是狀元,憂國憂民,但為人迂腐,能力一般。 崇禎皇帝也意識到這點,從來沒有放他外任為官。而是一直待在自己身邊,擔任侍讀、侍講這樣的清貴閒職。 朱由哲說的種種條件,簡直就是照著他說的,完全符合。 不僅如此,讓劉理順做這件事,他還有一個獨特的優勢。那就是他是河南杞縣人,和李巖是同鄉。 有這層關係在,就算李自成想殺他,李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