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從來不是靠人多就能取勝的。最基本的,要有一支訓練有素,能在關鍵時刻能頂的上去的機動大軍。 野狐嶺大戰,金軍精銳被蒙古大軍盡滅。薩爾滸之戰,大明邊兵被努爾哈赤消滅殆盡。 這兩戰之後,金和明都有對抗蒙古、清軍取勝的戰果,但改變不了日漸衰頹的國勢。除非做出大的改變,否則就是等死。 從一定程度上講,大明的戰爭實力遠不如滿清,甚至不如闖軍。因為他們都有可供隨時機動作戰的大軍。 滿清二十萬八旗軍,人人可戰。 而闖軍在襄陽改制後,也有近十萬完全忠於李自成的精銳老營。 但明軍呢! 雖然在各地駐守的仍舊有上百萬大軍。但那些人不是精銳,甚至不算是兵,只是一群臨時徵調來的農夫。 在京城,朱由哲重塑了京營。但也只是把他們團聚在了一起,而遠達不到可以四處征戰的地步。 而朱大典手下兵卒的情況也差不多,精銳,參過戰事也只有兩三萬人,但也只是曾剿滅過李青山之亂。 李青山之亂,指的是在崇禎十四年和崇禎十五年之間,山東連年乾旱,更兼蝗災橫行。屠戶為生的李青山在壽張率數千人起義,最終演變成數十萬人的大型農民起義。 在崇禎十五年秋,內閣首輔周延儒被崇禎皇帝重新啟用還京,乘船途徑梁山。不錯,就是那個水泊梁山,梁山好漢的梁山。 李青山前往拜謁,希望周延儒傳話給崇禎皇帝,接受其招安。周延儒當時滿口答應,但回京之後卻向崇禎皇帝提出誘捕李青山。 在李青山等待無果後,為脅迫朝廷招安,舉兵攻陷東平、壽張、東阿等地,甚至進犯臨清。 聽著劇情是不是很像《水滸傳》的宋江?但不同的是,宋江最終達成了招安的目標,而李青山則招致了大明更大規模的圍剿。 這一戰,明軍呼叫了除關寧軍和孫傳庭部外的所有力量,劉澤清、黃得功、周遇吉、劉元斌等將齊齊上陣,最終大破李青山。 李青山最後率百餘騎突圍逃到新泰,透過關係向同是山東人的楊御藩請降。 楊御藩覺得招降李青山可以樹立榜樣,令山東各地賊寇望風而降,便沒有上報,直接答應了。 但楊御藩此舉卻招致了其他參與圍剿李青山的將領們的不滿。十幾萬賊軍被我們擊破了,最後你卻在這時招降了匪首,這功勞怎麼算?於是他們紛紛上書,指責楊御藩縱賊為禍。 崇禎皇帝因而大怒,下旨將楊御藩下獄審查。而對於李青山,卻暫時沒進行任何處置。 但李青山卻害怕了,因而再度反叛。 楊御藩之侄楊衍得知後大怒,親率騎兵追擊,最後在費縣萁山追上李青山,用弓箭射傷他,並將之生擒。 這也是楊衍能被崇禎皇帝破格升為驃騎將軍的主要原因。 最後,李青山及二十餘名起義的主要將領被押到京師,處以極刑。 李青山起義造成了三個後果。 一個是朝廷失信,後來山東各方賊寇主動歸降的基本上沒有。 二是在山東保留了一些有一定戰鬥力計程車卒,雖然不多,但壓制山東各地的賊寇不成問題。 這也是朱大典能迅速在山東組軍的原因。 三是,《水滸傳》被禁了。崇禎十五年六月,崇禎皇帝聽從左懋第的建議,下旨兵部尚書龔彝負責查禁《水滸傳》事宜。 而這時,朱由哲手中正拿著一本《水滸傳》,想著如何組建一支可以與清軍野戰的大軍。 現有的有吳三桂的關寧軍,有三萬精銳。可是吳三桂更像是一個生意人,目前自己沒有足夠的本錢將他完全拉到自己這邊。 高傑能戰,但他目前只有近三千騎兵。而且高傑的性格中有一些難以馴服的野性,不好控制。 其他如馬科,秦翼明、馬進忠等人,或士卒戰力不強,或人數太少,都不能支撐自己擊敗清軍。 孟大春進來稟告,李韞玉、何振先二人到了。 朱由哲點了點頭,下旨讓他們進來。 兩人只是秀才,沒什麼官職,因而不在前來拜見的官員之列。找到他們,耗了一些時間。 看到崇禎皇帝,兩人躬身就拜,“草民拜見皇上,皇上萬歲萬歲萬萬歲。” 朱由哲點了點頭,讓他們起來,“你們兩個看過這本書嗎?” 兩人抬頭看到是《水滸傳》這本禁書,頓時變了臉色,“陛下,草民之前是讀過的。但後來聽聞朝廷禁了此書,便把家中的書燒了。” 李韞玉連忙說道。 何振先沒有說話,但不住點頭。 朱由哲嘆息了一聲,“這樣好的書,燒了可惜了。在朕看來,那時禁這本書是禁錯了。” 兩人臉色訝然,不知道崇禎皇帝指的是什麼,都沒有說話。 朱由哲招呼兩人上前,把手中的書遞給李韞玉,“你們兩個替朕做點事吧!” 何振先第一時間跪倒在地,“為君父效力,草民誓死完成。” 李韞玉也忙跪道:“願為陛下出力。” 朱由哲笑著道:“起來,都起來。事情不大,對於你們來說,應該也不算什麼難事。” 朱由哲端起桌上的茶杯呷了一小口,“朕想招安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