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27 章 227(4 / 6)

李弘不知道阿孃是不是怕這幾個姓武的侄子表現不佳,乾脆讓早已在安定手底下任職的宗楚客和宗秦客也加入了此次科舉取士的行列。

反正這兩人乃是武氏女所生,便如賀蘭敏之原本也被計劃改為武敏之一樣,若真是他二人之中的一個拔得頭籌,完全可以改姓為武。

“而且按照我阿孃的意思,既要讓人知道武氏子弟並非全然無用,不是非要依靠著天后的關係才能透過制舉,又要讓這出選拔完全公正可信,不如在此次制舉閱卷中換個花樣。”

楊思正奇道:“閱卷還能換出什麼花樣來?總不會是將這六份卷子全部交給李相來批閱吧?”

同為太子東宮屬官的大理寺卿張文瓘向來辦事嚴謹,都沒忍住因為這句話笑了出來。

誰都知道,李敬玄沒少和安定公主起衝突,大約是因為他曾經做過天皇陛下伴讀的緣故,跟天后也有點不對付。

若是讓他來批閱那幾個武家人送上去的試策答卷,保管能從雞蛋裡面挑出骨頭來,也絕不可能和誰攀扯上關係,必定秉公閱卷。

李弘卻搖了搖頭:“怎麼會將此事交給李相來做呢?制舉是尚書省的職責所在。”

“我阿孃說,不如將此次科舉考生的名字通通在答題後封上,將這些糊了姓名的考卷送去閱卷。如此一來,便不必擔心武氏宗親會因為得到優待而從中脫穎而出,更不必擔心考官在評定這六份試卷的時候會有所偏頗,拿出來的必然是個公道的結果。”

“若是我外祖父泉下有知,知道他的承爵嗣子是以這等方式選拔出來的,也該當瞑目了。”

李弘說到這裡,忽然覺得周圍的氣氛有些微妙,不由下意識地朝著周圍逡巡了一圈。

從諸人各異的面色中他更加確定,他剛才說出的那一番話裡,確實有什麼不妥的東西。

與其說這些人是因為在認真聽他說話而保持緘默,不如說,是他們都忽然陷入了一種凝重的

() 沉默之中。

李弘遲疑著發問:“怎麼了,有什麼不妥嗎?”

楊思正自覺自己不能算是個聰明人,都覺得天后此舉大有內涵,在聽到了太子的這個問題時,該當以點頭回應。

把考生的名字都給糊上然後審閱這個辦法,哪裡是什麼小事!

太子在將其說出的時候,彷彿真只當那是個需要被用來確保公平的手段,可事實上,這對於整個制舉簡直要造成翻天覆地的變化。

周國公武士彠能不能在選出個嗣子後瞑目不好說,他們在場諸人的先祖怕是要在墳墓裡跳出來!

他們弘農楊氏為何要在這南北朝戰亂中,寧可允許旁人冒認祖先,也要將楊姓子弟匯聚在一起,還不是因為,氏族之間的姻親關係和同宗關係就是最為穩固的入場券。

宰相李敬玄為何要讓自己和趙郡李氏聯宗,又先後迎娶了三任名門望族出身的夫人,同樣是因為朝堂之上的守望相助在方今時局之中相當重要。

正是這些日積月累下來的優勢,讓他們的宗族子弟在參與科舉之時,只要將籍貫出身寫在上頭,便能比起常人更多一個出頭的機會。

更有甚者,背景靠山格外硬的考生,可以在制舉沒有舉辦的時候,在貢舉的流程中直接跳到禮部的省試環節。

這幾乎已經變成了約定俗成的關係。

現在卻突然有個人說,要將大家的名字都給蓋上,以確保旁人不要看到這些資訊?

楊思正和同在此地的戴至德兩廂對望,張文瓘和蕭德昭面面相覷,都自對方的眼中看到了憤怒與驚懼之色。

楊思正是因為弘農楊氏的關係才在太子東宮任職的。

戴至德的父親便是宰相,他也是宰相。

張文瓘雖然是由英國公李勣提拔上來的,但他怎麼說也出自清河張氏,他的兄長甚至比他還先一步踏上仕途。

蕭德昭就不必說了,他出自蘭陵蕭氏。

這些人,都是科舉展露姓名的受益者!

……

“太子不需要參與科舉,在代為監國的時候也沒有負責主持過科舉,竟是一點都沒意識到這其中有這麼大的問題。”蕭德昭揹著手走出東宮的時候,便忍不住低聲嘀咕。

他都不知道自己是該當怪太子沒有一點為政上的敏感性,還是該當說,多虧了有太子這個門路,才讓他提早了一步知道了這個訊息。

天皇天后巡視洛陽之時,科舉往往由東都尚書省舉辦,而非交由太子,也恰恰讓他少了這方面的學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