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一天一天過去了。
又是一個禮拜天。
上午,許父許母已經做完了豆腐,在屋裡喝茶休息。
而許大茂沒什麼事做,就從屋裡搬了張躺椅,放到院子的陰涼處,然後就躺到上面悠閒地晃著想起了心事。
距離婁曉娥她們離京已經過去了十多天。
家裡一下子少了四個人,不止許父許母他們不習慣,許大茂更是覺得哪兒哪兒都不對勁。
聽不到雙胞胎日常逗嘴的聲音,小院都冷清了許多。
更別說晚上了,自打婁曉娥嫁進來二十年,夫妻倆從來就沒分開過,每天都已經習慣睡前兩人說些家常,說說孩子們的事情再入睡。
現在冷不丁的一人獨佔這一整張床,他竟然開始失眠了。
前兩天婁曉娥打電話回來,他說起這件事,把婁曉娥給樂得不行。
這個沒良心的,她現在天天帶著孩子們在香江那個花花世界長見識,每天都過得充實得很。聽她說,白天出去玩都太累了,回來後都是一覺睡到大天亮。
把電話這端的許大茂給嫉妒得不行。
當然了,這十多天的時間婁曉娥也不全是在玩,她也做了不少的正事。
前兩天,在婁氏公司律師的見證下,婁母已經將婁氏地產5的股份,以及她餐飲集團的16的股份全都轉到了婁曉娥的名下。
還有,之前說的那兩間店面婁曉娥也去看過了,其實她也看不出個所以然,不過,婁母很看好,她去看了,那邊的人流量也確實不錯,周邊的商鋪租金也都不低,在和許大茂商量之後,也算是暫時定下了,只等過些天交錢辦過戶手續。
許大茂是這樣想的,現在才80年代初,只要有錢,買什麼都是賺的,即使自己不用,以後留給孩子,那也是一筆巨大的財富了。而商鋪的維護,平時收來的租金那是足夠用了,估計還能有不少的剩餘。
買商鋪跑贏通脹那是輕輕鬆鬆的事情。
雖說他對香江的地產行情不是特別瞭解,但前世的時候,總聽說有什麼鋪王的,動輒一家鋪子幾千萬上億,這他是不敢想,不過,到了新世紀,這些鋪子漲個二三十倍,一間鋪子值個幾百萬,他還是敢想的,就這樣,他也能滿足了。
人要知足,婁家這筆錢,可以說是憑空從天上掉下來的,他跟婁曉娥商量好了,全都不拿來用,而是用來投資,也就是拿來錢生錢,儘量給幾個孩子攢出點家底來。
現在一小半用來買鋪子了,還有一大半,婁曉娥算了下,還有整整80萬的香江幣,他們說好了,這些錢全都打算投到京城這邊來。
因為就連婁父他們那些積年的生意人,都把眼光瞄向了國內。
他們這些本就在京城的人,怎麼可以放過這個機會呢。
至於投資專案,他們還沒想好,不過,夫妻倆也沒有什麼野心,沒打算投資什麼技術含量特別高的專案。…他們就打算從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入手。
當然,住這一方面肯定不行,國內現在還沒有所謂的地產行業,行那一塊兒也是夠嗆,不過衣和食兩方面倒是完全可以。
尤其是食這一塊兒,他們已經算是京城的先驅了,個體執照都是003號的。
於是,他們就商量著,看是不是能開一家真正上規模的飯店。
這一點婁母很是贊成,對許家的小飯館,她見識過了,總的來說還是比較滿意的,但她就是覺得規模太小了,這麼小打小鬧著沒什麼意思,來錢也太慢。
所以,只要有機會,婁母就給女兒說,讓他們也要解放思想,搞一間大點的飯店,如果他們怕投資太大自己沒經驗,婁母的意思是,她可以跟女兒女婿合作。
另外,對於衣這一塊兒,婁曉娥也很有興趣。
70年代末之前,滿大街都是單調的灰綠藍,改開之後,人們的思想也解放了,也更敢穿了。
街上的顏色變得越來越豐富。
可是,市面上好看的服裝實是太少了。
現在,京城裡最時髦的服裝都是那些從粵省那邊進回來的貨,許家有個新鄰居家的大小子就是販賣服裝的,他兩年前高中畢了業,沒考上大學,就在家待了業。
一直沒等著工作,後來由他一個同學帶著,在夜市那兒包了一個服裝攤兒,聽他說,只要吃得了苦,這就是穩賺的活兒。
京城這邊比較傳統,新事物接受得比較慢,一般都是粵省那邊先流行過了,京城這邊才開始流行,所以他們進貨都是在粵省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