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在結婚典禮上曾對我說過:
“你看到她媽媽了吧,會不會有一天她也變得那麼肥呢?”
我看著身材苗條、穿著新娘禮服的新娘,當時還想“怎麼可能”,但過了十年之後再來看,朋友的不好預感竟完全命中。
能創造未來的,並非一般人所想的那種意志或努力,而是預感。在十年、二十年後會成為現實的,便是自己預感中的未來。因此要如何擁有好的預感,就變得越來越重要了。
現在的你,就是十年前你所預測的自己
十年後的你,就是現在你所預測的自己。
二十年前,我的頭髮非常茂密,而現在發線卻很悽慘地往後退,額頭已擴大到接近頭部的三分之二處。“不應該是這樣的。”我每次照鏡子時都這麼想。可是仔細思考,我從高中時代起,就被“萬一禿頭怎麼辦”、“將來會不會變成像父親那種頭”的不安所威脅著,一直以來都很擔心。結果,“預感中的頭”卻不知不覺地實現了。
隨便舉例,未來也一定會變成預料中的事。
“十年後想要獨立。年收入希望增加十倍。那個時候,如果也能自己買房子就更棒了。”
這不是預感,而是懷抱希望的預測。
如同之前所述,在“辦得到”與“想做”之間,有令人不敢置信的距離。在“想……”“希望……”的期望背後,一定潛藏著“可能辦不到”的預感。提到哪一個較容易實現,比起表面的意識性期望,強烈的無意識性預測要來得容易多了。
如果只能遇到具有不幸預感、不幸的下意識的男性,甚至結婚,那麼可以說:她原本就是不幸的女性。
“要買房子的話,市中心的公寓好,還是郊區的獨棟房子好?”
不是因為相信這句話的關係,而是因為無法相信對方的話,也沒有好的預感,由此可見不幸的人的不幸之處。
如果真的相信它,按照那句話來預測十年後會如何呢?男性的話應該會實現吧?不過如果她預測成功的話,兩人的心靈狀態應該會是完全不同的。除了對於工作的意願與熱情,連儲蓄或節儉的方式也會不一樣。
可是,不幸的女性都會有不好的預感。她們都會想:“這個人不可能辦得到。”
我再說一次,預感會創造現實。
你能預測“一年後的自己”嗎?
?比起現在,更明確地讓能力提升。
?比起現在,更明確地提升技術。
?比起現在,更明確地提升生活水平。
?比起現在,更明確地接近自己的目標。
?比起現在,自己更加明確地提升水準。
?讓自己的家人比現在更幸福。
無法改變自己是一大謊言
如果是擁有正常頭腦的人,在以往的人生中,應該都有一兩次認真思考“想改變自己”的經驗,希望變成更積極的人。不要因為一點小事就喪氣或灰心,希望自己堅強,希望變成能巧妙掌握人心、充滿魅力的人……
我們都很清楚,如果不改變現在的自己,就不會實現任何願望。願望或目標,有提升我們能力的一面。如果想實現五年、十年後的目標,為了塑造出適合該目標的自己,就必須慢慢改變現在的自己。
可是,沒有比改變自己更困難的事了,我們也能在體驗上充分了解到。記憶資料告訴我們:“改變自己是辦不到的。”
即使開啟心理學或心理療法的書,裡面寫的盡是它有多困難的說明。
無法輕易改變自己——這是一大謊言。
即使必須改變自己,不幸的人也不會去做改變,認定自己就是無法改變,而且會喪氣地認為,不久之後,不用改變也無妨。
第二章 你的大腦是否過得不愉快?(6)
幸運的人明明已經充分改變自己了,但卻認定自己還能改變,經常會持續地改變自己。
在宗教團體中看到的潛能開發
在這世界上,有人認為改變自己是很簡單的事。事實上,他們能輕易地改變人類。把在一流大學以優異成績畢業、超認真的上班族新貴,完全改造成一個犯罪者,這對他們來說一點都不費事。
發生地下鐵沙林事件時,媒體大肆列舉“心理控制”這個字眼。普通的年輕人,而且還是比常人更優秀的年輕人,為什麼可以做計劃並執行隨意殺人這種可怕的事呢?回答這個疑問的,便是“心理控制”的理論。
就像“洗腦”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