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雲夢古稱“夢澤”,歷史上一直有這樣的口頭禪:“白合分流的魚,桂花潭裡的水,鳳凰臺上的曬場。”意思是說雲夢城西的白合口是府河分流處,盛產鮮魚;白合口有個桂花潭,水深清澈,水質極佳。其旁邊的鳳凰臺地勢高起,四周開闊,是晾曬食物的好場所。著名的魚面就是用這裡的魚、水、曬場製成。
清道光年間,當地有家“許傳發記”布行,為了招徠顧客,特做魚面招待路遠的顧客。那老闆請來名廚,將鮮魚剁成魚茸,摻入面菜之中,精心製成魚面,味道異常鮮美,招來不少顧客買布。為了讓魚面便於貯存攜帶,以作為禮品,他們又將魚面切為細絲,在曬場上曬乾、包裝,使魚面走出雲夢,飄香外地。1915年,雲夢魚面還在巴拿馬運河開航萬國博覽會上獲得榮譽獎狀。
香脆味美的礅子鍋盔(圖)
礅子鍋盔為沔陽仙桃鎮歷史悠久的傳統名小吃。
相傳春秋戰國時期,飲食行的祖師爺梅翁之母因病不思飲食,梅翁便精心為母親製作出一種形如石礅的麵食。那時的生產力十分落後,人們的飲食文化與今天不可同日而語,能吃到精製的麵食十分不易。梅母吃過梅翁做的麵食後,胃口大開,精神漸長,不久病癒。後此食流傳開來,人稱“礅子鍋盔”。其形狀偏圓,似太極圖形,色澤金黃,香脆味美,便於儲存攜帶。
喜宴絕佳龍鳳配(圖)
龍鳳配為荊州傳統名菜。
相傳此菜為三國時諸葛亮的廚師所創制。看過《三國演義》的人都不會忘記《吳國太佛寺看新郎,劉皇叔洞房續佳偶》這段故事。話說劉備僧孫尚香回到荊州後,諸葛亮心裡懸著的石頭也落了地,便張燈結綵,大擺宴席,還特吩咐廚師做些吉祥如意氣氛的菜餚。於是,廚師即利用黃鱔和雞烹調出“龍鳳配”這道菜。劉備和夫人食後皆連聲叫好。後流傳下來,便成了荊州的一道名餚。
湖南:芙蓉國裡話湘菜(圖)
湖南,地處長江中游,西、南、東三面環山,北向敞開至洞庭湖平原,是一個馬蹄形盆地。這地貌在中國是很獨特的。這裡水網密佈,有水鄉澤國的洞庭湖區。漁農之家常用水產動植物原料,煮、燒、蒸各種菜餚,清鮮自然,不尚矯飾。特別是“漁家菜”和蒸缽爐子之類,充溢著鄉土的田園風味。
湘菜為中國八大菜系之一。湘菜最大的共同點則是善用煙燻的臘肉原料,多用辣椒調味,民間菜尤其如此。市肆飲食在這方面則有別於民間飲食,除了不斷吸收他地的烹飪之長外,也為了適應市場和各地流動顧客的口味需求。
湖南名餚東安子雞(圖)
一次,一位湖南朋友來玩,請他到附近一家飯店用餐,席上特意為他點了湖南風味名菜東安子雞。哪知菜上來後朋友大皺眉頭,連連搖頭說:“這哪是東安子雞,雞肉又老又肥膩,簡直糟蹋湘菜。”還說在真正的湘菜館,米飯是盛在精巧的缽子裡,那樣吃才有風味。朋友發完牢騷再不下箸,我卻心痛花的錢,硬著頭皮吃了一陣。
這位湖南朋友不但不認可這飯店的東安子雞,甚至對菜譜中講的烹製方法也大不以為然。他認為製作東安子雞必須選用當地產的不到1歲的母雞。東安縣蘆洪市出產的雞,雞腿小,胸大而肥,是製作東安子雞的最佳原料。另外他還認為,東安子雞非請當地人烹製不可,他們比科班出身的廚師更善於調味,做出的菜滋味濃郁。這位朋友是天生的完美主義者,照他的理論行之,湘菜只能閉門不出,固守一隅了。所以他的觀點我只能同意一半。
東安子雞始於唐代,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傳說唐玄宗開元年間,湖南東安縣城裡有一家由3個老婦開的小飯店。一天晚上有幾個客商經過,要求做幾道鮮美的菜餚。當時店裡的菜已經賣光,倉促不及準備,店主便現捉了兩隻活雞,宰殺洗淨,切塊,加蔥、姜、蒜、辣椒等作料,用大火熱油炒過,再加鹽、酒、醋燜燒,澆上麻油出鍋。菜端上桌香氣馥郁,幾位客商吃過覺得鮮嫩可口,非常滿意。事後到處誇讚,引來許多吃客,小店名聲漸漸傳播開來。東安縣知縣風聞此事,半信半疑,便親自前往品嚐,覺得名不虛傳,讚賞之餘,將此菜命名為東安子雞,從此成為湖南的傳統佳餚。
東安子雞在長期的發展演變中,烹製日臻完美,受到眾多名人的讚賞。國民革命軍第八軍軍長唐生智是東安人,平時非常講究美食。北伐戰爭勝利後,他曾在南京設宴款待賓客,以東安子雞遍饗賓客,大家食後讚不絕口。郭沫若的《洪波曲》也記載:抗日戰爭時期,唐將軍在長沙水陸洲的公館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