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3 / 4)

小說:美食中國 作者:大刀闊斧

下當時流行的一首小詩:“朝天門、楷杷山,火鍋小汔店,伴我八年度磨難,飯菜麻辣香,霧都印記難消散!”幾十年都還念念不記抗日戰爭時期重慶的“川味火鍋”,可見火鍋的吸引力是多麼的大。

近年來,重慶的火鍋在競爭中不斷發展,在制滷、用料、吃法等方面都有所創新。“毛肚火鍋”已經成為重慶最著名的風味小吃之一。

入蜀必吃回鍋肉(圖)

這又是一道川味菜餚。川菜是如此橫刀立馬於當今的餐飲業,攫住千千萬萬人的胃口,乃至每當我在大腦裡搜尋記憶中的美食時,它們便自動報上名來,讓人無法避而不提。寫回鍋肉,還有一個充足的理由,它的名氣之大,甚至需要以地理概念來解釋——“入蜀不吃回鍋肉,等於沒有到四川”。這並非聳人聽聞的說法,在我的經驗中,確實有這種情況。

十多年前,我和一位朋友一起到成都遊玩,一路在火車上顛簸了幾十個小時,我們的胃大大虧空。下車後,安頓好住處,我們打聽了小吃街的所在,殺奔而去。到了那裡,也不管酸甜苦辣,各樣小吃連吃數碗。沒想到回去之後,朋友上吐下瀉,而後整整一個禮拜臥床不起。再進食時,非商店的食品一概不吃。與他恰恰相反,我感覺胃口好極了,每天滿街轉悠,尋覓形形色色的吃物。不過只有吃性沒有記性,到頭來僅只記著兩樣:龍眼包子和回鍋肉。離開成都市,朋友甚為懊喪,連連說,等於沒來過成都。瞧,不正應驗了開始的那句話。

曾經有位南方朋友,吹噓做回鍋肉很拿手,並常常買來材料為大夥兒獻藝。他一般選用五花肉,據他說五花肉肥瘦兼有,入菜香而不膩。他烹製的回鍋肉除了肉切得厚些,味道真還過得去。從那時,我就以為回鍋肉是用五花肉烹製。本來並不被我看重的五花肉,經朋友的教導之後,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大大提高。直到有一回,與一位川菜廚師討論吃過的川菜,就回鍋肉的烹製當面求教,經川菜廚師詳細講解,才知道以前那位朋友的做法是有誤的。回鍋肉並不是用五花肉為材料,而是取用帶皮的豬後臀肉。

回鍋肉源於民間祭祀,祭祀鬼神、祖宗完畢,人們將敬獻的供物拿回去,回鍋食用,因此也稱回鍋肉,川西地區還稱熬鍋肉。在四川,幾乎家家都能製作此菜,深受人們喜愛。久居異地的四川人,每當回到家鄉,山珍海味可以不吃,回鍋肉卻必不可少。

不只四川人,回鍋肉已經成為人們普遍喜愛的菜餚,尋常酒店、普通人家都將它奉為餐桌上的佳餚,百吃不厭。吃回鍋肉,雖不入蜀,也讓人們領略到四川的一片風情。

成都麻婆豆腐(圖)

豆腐製作的菜餚很多,到酒店吃飯我最喜歡點這幾樣:小蔥拌豆腐、家常豆腐、麻婆豆腐、麻辣豆腐。但最喜歡的還是麻婆豆腐,喜歡豆腐的白嫩如玉,菜色的紅亮如染,以及它麻、辣、鮮、燙、嫩的口感豐富,五味的完美調和。如此簡單又如此豐富,也許這就是它能夠聞名海內外的原因吧。

麻婆豆腐是成都的傳統風味名菜,在成都幾乎家家酒店都經營此菜,各地的遊客也以品嚐此菜為快事。麻婆豆腐不但在國內受歡迎,而且還遠渡重洋,在國外享有很高的讚譽。在泰國,王室成員常常為之動箸;在日本,由於人們對麻婆豆腐的喜愛,竟引起了食豆腐之風,被報紙稱為“豆腐旋風”;在美國,中國菜館經營的麻婆豆腐也很叫座。無論紮根在哪裡,麻婆豆腐都呈現出一片生氣,得到熱情的讚譽。看來麻婆豆腐有著非同尋常的魅力。

麻婆豆腐並非身出名門,而是發源於一個不起眼的小店。清同治初年,陳森富(一說名陳富春)夫婦在成都市北郊萬福橋開了一家小店,由妻子劉氏掌廚,劉氏面部生有麻點,人們都叫她陳麻婆。她善於調味,所烹製的豆腐價格便宜,味道甚佳,以之佐飯特別合胃口。挑油到省城出售的腳伕從萬福橋經過,都喜歡來店中歇腳吃飯。進城的時候,油簍裡裝得滿滿的,腳伕們從裡面舀出點油,割上塊豆腐,交給陳麻婆加工;售完油從城裡回來,油簍裡還有點餘油,順便買點牛肉,將肉和油一同給陳麻婆燴入豆腐,烹製出來,味道更是不同凡響。時間長了,不但腳伕,城裡人也慕名而來,學腳伕拎著油和肉來請陳麻婆製作。久之,沿襲為自帶原料吃麻婆豆腐的規矩。

直至20世紀20年代,人們還遵守著這個規矩。其時,陳麻婆已經謝世,其店由繼承者繼續經營,店內設施一如舊樣,店門依然沒有招牌,裡面則是老式方桌和高腳凳。當時店中的爐灶設於堂前,來吃的顧客儘可在灶前觀看操作,製作過程、色味調配、火候掌握,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