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就是理想的目光與目標的行動是一種正比關係,兩者同時附和增長,當你擁有一顆恆心頑強地去追求這個理想,還沒有達到目標時,或目標還沒有達到理想成熟時,這很可能就是距離目標不遠了,那就要用耐心來彌補這一段還未走完的過程。
但是耐心決不是守株待兔的等待,它是一種正在追求奮進中的承受力,是經得起一切的阻礙、坎坷、艱辛的。
從淺浮的角度中說:“耐心中是為了能達到心目中的那種目標過程而已,可人們往往忽略了耐盡的全面性的真諦原理,持久地保持耐心邁進,它不僅可以達到你所想到的目標之處,還可以窮究事物的原理,獲得另一種真知的領悟。”
有本書中寫過這麼一則故事: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他還精通一項不為常知的藝術,就是他一生酷愛的彈琴唱歌,還是個了不起的音樂家。
孔子從小就喜好彈琴,由於他善於鑽研,勤于思考,因此,在年輕的時候便有較高的造詣,但孔子並不滿足,他認識到單憑自己的努力很難有更大的進步,於是二十九歲的時候,孔子師從當時著名的音樂家師襄學琴。
一天師襄父給孔子一首曲子,讓他自己練習,孔子拿著曲子廢寢忘食日夜彈唱,足足練了十來天,仍然沒有停下來的意思,師襄聽到他整夜地練著,和藹地對孔子說:“已經彈了很久了,現在可以換個曲子練練。”誰知孔子認真地回答道:“我雖然已熟悉它的曲調,但還沒有摸到它的規律,還需要繼續練。”說完便又練了起來。
過了一段時間,師襄覺得孔子彈琴的水平大有長進,於是,對他說:“你已經摸到這首曲子的規律了,可以換個曲子練了。”不料孔子停下琴,禮貌而恭敬地回答道:“老師,我雖然摸到它的規律,但是,我的心靈還沒有領悟到它的音樂形象,仍需要再練。” 師襄以前教過許多學生,各種各樣的人都有,但是還沒有碰到過一個象孔子這麼執著的學生,心中暗暗高興,此人以後必成大器。
如此又過了段時間,師襄發現孔子練琴神情莊重,便凝神聽孔子彈唱,深深地陶醉於孔子優美琴聲中,一曲彈罷,聚精會神的孔子轉過神來發現老師早已站在身後。於是,便作揖行禮,對師襄說道:“老師,我已經體會到音樂形象了,它黑黝黝個兒高高的。目光深遠,似有王者氣概,此人非文王莫屬也,師襄聽罷,大吃一驚,因為此曲正好名叫《文王操》,而他事先並未對孔子講過。”
由於孔子的刻苦學習和勤於鑽研,再加上師襄的高明點拔,他的琴技很快就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了,至今偶然流傳的古琴曲《龜山操》《將歸操》《獲麟操》《猗蘭操》就是孔子創作的。
從孔子學琴的故事是我們領悟到耐心如此神奇驚人,讓我想起了自己曾經寫下的那句格言。
耐心是理想的接力捧,它可以反反覆覆永無止境地使用,當你習慣地堅持使用它時,它會把你帶入更睿深的世外桃源的理想境界。
計劃——人生天堂的雲梯
有條理地安排生活
更輕鬆地排除負擔
在我們生活與工作中,經常會受到來自現實生活的繁鎖,複雜的事,而弄昏了頭腦,總覺得一天到晚有做不完的工作與工作份外的事,甚至有再多的時間,都有許疏漏的事忘了做。因此,而導致自己對現實生活的不滿,壓力太大,有時看見別人輕鬆的生活有一種敬佩羨慕的感覺,總想讓自己換一種環境生活,想象生活在自己所需要許許多多的憧憬一樣,輕鬆愉快地生活著。
一直想早日實現心目中的渴望夢想,可是卻因為自己沒有頭緒的努力追求與夢想,目標中沒有一定的辦事效率,達不到很好的效果,最終導致一次次的失敗,這就是沒有計劃的原因所在。
談起計劃的願望,在毛主席的實踐論中談道:“社會實踐的繼續使用人們在實踐中引起感覺和印象的東西反覆了多次”,於是在人們腦子裡生起了一個認識過程中的突變(即飛躍)生產了概念。概念這種東西已經不是事物的現象,不是事物的各個方面,不是它們外部聯絡,而是抓著了事物的本質,事物的全體,事物的內部聯絡了,概念同感覺,不但是數量上的差別,而且性質上的差別,循此繼進,使用判斷和推理的方法就可以產生合乎論理的結論來。《三國演義》上所謂“眉上一皺,計上心來。”我們普通說話所謂“讓我想一想”,就是在腦於中運用概念以後判斷和推理的工夫。
在毛澤東《論持久戰》中談道。“凡事預立,不預則廢。”沒有事先的計劃和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