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自己人”來了,相州知州汪伯彥,這個明白人派遣手下武將劉浩率兵二千(率兵說明情況非常危急),連夜起行,把康王趙構接回了相州,逃離了宗澤的勢力範圍。
汪伯彥以自己的努力,終於獲得了趙構的認可,成為了趙構的“自己人”。
到達相州後,趙構告訴大哥宋欽宗,因為王雲被殺、金人渡河,自己沒事情可做,只好在相州等待大哥的命令。
第四階段:天下兵馬大元帥(帝國一種高階職務)。
金軍兩路大軍合圍開封之後,宋欽宗命趙構為天下兵馬大元帥,要他立即組建勤王軍,率兵勤王,解國家社稷之倒懸。
趙構在相州開設河北兵馬大元帥府,有士兵萬餘人分為五軍。而後趙構率兵來到大名府,很快宋欽宗任命的天下兵馬副元帥宗澤也來到了大名,此時開封已經陷落。
於是,如何救援開封成了大元帥府的首要任務。
宗澤主張立即救援開封,管他孃的金人強不強,打了才知道。而汪伯彥則認為,要先給趙構找個安全的地方,等找到了再去救援開封。沒辦法,最後大元帥府分兵兩路,宗澤去救援開封,而趙構等人呢,找一個安全的地方去了。
據史書記載,宗澤在救援開封的途中與金兵交戰凡十三次,皆勝。不過終究沒有趕走金人,很顯然,宗澤並沒有幹掉多少金人,不然精銳不過十萬的金兵早已死光了。
宗澤的遭遇和成績,又進一步驗證了趙構對局勢的判斷。
此後的四個月,趙構基本沒有進行有效的政治與軍事的救援活動。他所做的,就是帶領一支數目不詳的隊伍,不停的虛張聲勢,遊走在外圍地帶,就是不接近開封。還有,就是拒絕金人的誘捕,直到金軍北退。
至此,趙構的行蹤一目瞭然,我們基本上可以得出結論。
應該說,當時的趙構根本不可能預見到他的父親和大哥必然成為俘虜的結果,根據他對局勢的判斷,頂多是預見到開封的失守。
作為帝國的親王和兩次議和的高階人質和使者,趙構對雙方的實力對比有著很清醒的認識。可以肯定的說,趙構不是一個捨生取義的忠臣義士,但是趙構確實是一個頭腦清醒、較有才能、懂得趨利避害儲存實力的政治人物。他很清楚雙方在戰和條件與實力上的差異過於巨大,即使前往金軍大營,也未必完成使命,而他肯定難以全身而退。
這些舉動,對於一個政治人物來說,應該不是完全不能容忍的。而開封被圍,更加堅定了趙構的想法。所以,金國人士的指責,有點近乎蠻不講理。
實際上,北宋此時的局勢,正如明末大儒王夫之所說的那樣,“無一不是必亡之勢”。經過宋徽宗朝二十多年的*朝政,北宋帝國早已經病入膏肓、無藥可救。
就政治而言,徽宗一朝湧現出來的著名大奸大宦,基本上可以說是禍國殃民的狠角色。比如蔡京、童貫、梁師成、高俅,他們幾乎同時出現在歷史舞臺上,既團結又鬥爭,一口氣折騰國家二十餘年,直到帝國覆滅前夕,才陸陸續續離開帝國領導崗位。此時帝國舉國的文武大臣,幾乎全部是這班傢伙培養起來,他們的離去,絲毫不能意味著國家形勢的真實轉變。
而軍事,也許比我們想象中更為嚴重。
就舉北宋末最為精銳的陝西軍為例。金軍第二次包圍開封時,時任陝西安撫使的範致虛率兵勤王,號稱二十萬。金軍統帥完顏宗翰對此不屑一顧,只派手下驍將完顏婁室(洛索)帶領騎兵三千,交鋒不過一個回合,範致虛手下的勤王軍就不戰而潰,死者過半,喪失了戰鬥力。連北宋最精銳的陝西軍都是如此,更遑論帝國其他的兵馬。
在這種形勢下,如果有人要求時年21歲的康王趙構,帶領著一群烏合之眾的勤王軍,去戰勝訓練有素、百戰百勝的金國鐵騎,我想誰都會罵他腦子進水了(可惜就是有許多腦子進水的人批判趙構)。一個乳臭未乾的小子,僅僅因為是皇帝的兒子、帝國的親王,就要求他率領一支戰鬥力值得懷疑的勤王軍去救援開封,做帝國許多久經戰陣的統兵將領都做不到的事情,那無異於是痴人說夢。
總之,此時的趙構還沒有足夠的能力和實力去拯救他的國家,他需要在未來的日子裡,整合自己手下的力量,培養自己的才能、經驗、閱歷和威望,這樣才有機會拯救自己的祖國,造就中興基業。
但是,趙構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國家和皇位先天不足,很可能導致後天夭折。 。。
2趙構的麻煩
我們應該承認這樣的一個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