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突襲 現代戰爭的特點是形勢往往會大規模地急轉直下。一九四○年春天,德國武裝部隊只花七天時間,就打亂了世界秩序。五月十日,英國和法國還仍然是凡爾賽和約的勝利者,仍然是海上和陸上的霸主。到五月十七日,法國已經是一個被打敗的、束手無策的國家,而英國也瀕於生死存亡的邊緣。 從理論上講,我們進攻法國的計劃FallGelb(黃|色方案)成功的可能性很小。從雙方力量對比的數字看,敵人很可以感到自蔚,要傷腦筋的是我們。但是經過實踐,黃|色方案(修正案)獲得了巨大勝利。我們計程車兵,一個頂一個,證明都超過民主國家最優秀計程車兵。我們的最高司令部汲取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被美國坦克營擊敗的教訓,充分利用了集中使用大量裝甲車和柴油發動機所具有的機動性。所謂英法的世界霸主地位已被戳穿,只不過是徒有虛名的歷史假象而已。當然,它們仍然控制著海洋和原料產地,它們擁有進行長期戰爭所需要的資源,數量比我們多,但是,如果缺乏利用這些原料的意志,就是有也等於零。波斯比亞歷山大大帝所有的資源要豐富得多。 在評價希特勒時,歷史學家必須承認,他已經覺察到對方這個弱點,而我們這些參謀人員的估計卻是錯誤的。當時我們認為,我們的宿敵也在不誤時機地緊急備戰,但實際上,他們的同胞並不願面對現實,政治家們也不願把不愉快的真實情況告訴人民。阿道夫·希特勒把德國的未來,也就是歐洲的未來,也就是目前世界秩序的未來,孤注一擲地寄託在一次猛烈的武裝突襲上。它的成功超出所有人的意料之外,也是他本人所沒想到的。 希特勒不僅不理會我們這些參謀人員悲觀的反對意見下令發動進攻,而且幾乎是在最後一分鐘決定採用大膽的曼施坦因計劃:使用裝甲部隊大舉進攻,穿過難行的阿登地區,迂迴到馬奇諾防線左側。這個計劃背離了傳統的施利芬計劃,但獲得意外的成功,促使倫斯德以驚人的速度橫越法國北部直抵海邊,把盟國切成兩半,迫使英國用遊艇、平底運煤船和漁船臨時拼湊了一支小艦隊渡海逃回本國,法國本來就很動搖的鬥志也就此全部喪失。此後,我們向南進軍,直搗巴黎,沿途遇到的抵抗一觸即潰。就這樣德國在一名前上等兵的指揮下,於幾個星期之內完成了威廉皇帝二世經過四年的拼死戰鬥尚未能完成的事業。 我們在法國的勝利,從技術上講,關鍵在於我們把大量裝甲車集中配備給作為先鋒部隊的全部師團,就像鐵騎兵一樣,這樣就在工業化時代的戰場上恢復了速度和機動,人們一直認為由於機械火力的力量和射程,在塹壕戰之中達到這種速度和機動是永遠不可能的。我們從英國戰術家富勒和法國戰術家戴高樂的軍事著作中懂得了這些道理,他們的著作總結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經驗教訓。 法國軍隊擁有的裝甲車數目超過我們,但是他們忽視了這些盟國戰術家的意見,把數以千計的坦克分散地配備給各個步兵師團。關於如何使用新的自動裝甲車問題,在兩次大戰期間,引起很多爭論。我們汲取富勒、戴高樂以及我們自己的古德里安等人的正確意見。我們的對手則汲取了錯誤意見。此外用俯衝轟炸配合這些新的地面戰術,起了加速勝利的作用。 馬奇諾防線 全世界都目瞪口呆了。幾個月以來,西方的報刊雜誌不斷刊登歐洲地圖,標明在即將來臨的戰役中的一些假想戰線。據說被西方報界人士稱為〃世界第一流職業軍人〃的法國總司令莫里斯·甘末林大元帥已經擬定了一項擊敗我們的絕妙計劃。 傳聞中的甘末林計劃認為:在現代化戰爭中,現代化武器使得防禦比進攻處於大體上是十或十五比一的有利地位。法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有一百五十萬名士兵喪失生命,這說明在機槍大炮面前,拿破崙使用的那種集中步兵進攻的戰術不再行之有效,不會再出現另一次凡爾登戰役。新的戰術思想是,在和平時期修築起一條由堡壘連線起來的長城,配備以現代化的最猛烈的火力,將來敵人不論投入幾百萬人來進攻,最後都將淹沒在自己的血泊中。 根據這個理論,法國修建了一連串的碉堡,用地下坑道把它們連線起來,這就是馬奇諾防線。如果德國不進攻,處於馬奇諾防線陸地長城和英國海上封鎖之間,我們的經濟生命也就會被扼死,即使那時候革命未能使希特勒垮臺,盟國軍隊最後也會從馬奇諾防線向我們發動一勞永逸的最後一擊,迫使我們的將軍們像一九一八年一樣匍伏於地,乞求和平。這就是在〃靜坐戰〃期間西方報刊的論調。 有見識的軍界人士對這個馬奇諾防線提出一些疑問。他們說: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