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妙處就在這裡。周德東什麼都說了,但是並不是說完就到此為止,記得以前有個韓國片名叫《看了又看》,周德東在《門》內卻是說了又說。他毫不猶豫地揭開真相,你恍然大悟:原來如此!然而,且慢,如同車子來了個急拐彎,周德東的故事還在繼續,他繼續揭開真相,你又恍然大悟:原來最後是如此!哈哈,仍舊不是——周德東的講述只要仍舊存在,你就永遠不要以為看到了真正的真相,真相彷彿包裹在千層紙中,揭開一層,底下還藏著不知道多少層。你剛剛覺得一切都已經得到了圓滿的解釋,周德東便丟擲幾個你從來沒想到的疑問,然後,在他的解答中,你才明白,原來當初不經意的一個細節,竟然是某個真相的關鍵。周德東從來不隱瞞什麼,他把什麼都說了出來,這是一個很高明的手法,他不怕說出真相,他不弔讀者的胃口,在懸念方面,他不是透過疑問,而是透過答案來吸引讀者——在《門》這個故事裡,周德東不是捂住讀者的眼睛讓他們猜測即將看到什麼,而是讓他們無限靠近他們所要看到的——因為距離近,所以感覺真實,同時也視野窄小,你只能看到周德東讓你看到的,其他的東西一直在那裡,但是它不在你的視線範圍內,周德東慢慢地引導讀者從一個故事轉向另一個故事,最後提供一座高樓,讓你得窺事件的全貌。然而,為時已晚,這個時候,讀者已經滿腔疑惑,即使是真正的真相也未必能讓他們徹底相信,何況是那樣一個不確定的結局呢?於是疑問永遠留在了讀者心中,《門》這個故事也就一遍遍在讀者的心中回味,而周德東,繼續偷笑。
結局的不確定性是《門》的另一個創新手法,這樣一個與現實接軌的結局,讓讀者惴惴不安。周德東把別人的故事都說完之後,便撒腿跑了,剩下幾個他的好友,在最後一章裡,以驚曝內幕的方式,讓人發覺故事背後的終極真相,以及隨之而來的恐怖前景……這是西方恐怖電影常用的手法,在恐怖小說中也曾有人採用,但是與作者本人結合如此緊密、讓讀者感到真假莫辨的,倒還是頭一次。如果說前面的部分都是在講故事的話,那麼最後一章由他人撰寫的說明,則使得整個故事變成一樁正在進行的陰謀,恐懼隨時會在生活中降臨,讀者們,小心了!看到這個結局,我真的無法肯定:周德東此時是在偷笑,還是在獰笑?我甚至也開始懷疑:也許我該和周德東保持距離?
《門》的名字和故事本身十分配套:推開一扇門,就形成一個故事,如果推開的是不同的門,那麼故事也就不同了。人生如此,故事如此,講述故事的手法如此,讀者的閱讀體驗也是如此,看完全書,讀者會覺得《門》這個標題符合以上多重定義。在這個故事中,真正的恐怖來自人的內心,鬼神精怪雖然異常,然而世界上最令人恐怖的,其實還是人心中的惡念。你可以對抗一切有形的鬼怪,但是人心防不勝防;你可以逃避外界的恐怖,卻逃不過自己內心的黑暗。故事的主題是沉重的,行文過程中一直給人一種沉重壓抑的感覺,黑暗的土壤滋生黑暗的故事,構築在人心之上的故事,讓人不由深思,同時更加覺得陽光的可貴。
'上一頁' '1' '2' '3'
老家閣樓:周德東開啟哪扇《門》?
;;; 文/老家閣樓
很長一段時間對周德東的風格印象所在:詭秘和詭辯。他對筆下的故事有如一個尖酸刻薄的老婦人,把每一個平常的細節都要摳出精彩與異常出來。需要點燈的場景他非要吹燈,和平清涼的夜晚他非要揚風起浪,正是這些不經意的東吹一下風,西煽一下火,一個個詭異莫測的故事就在我們司空見慣的生活環境裡上演了。
我一直認為這種作者是殘忍的,他攪亂了我等膽小百姓的生活,他為什麼非要把恐怖場景安放在我們開眼閉眼都能看見的高樓衚衕呢?如果是深山老林,本身就很恐怖嘛,看完也不至於讓人整晚不停起床檢查房門屋頂。
我一直認為這種作者是變態的,他在讀者腦海深深植入了一種“所見皆恐怖”的意念,不管你願意不願意,只要你一思想,周德東就發笑,他一笑,你背後就似乎站了個人。那個人你永遠看不到,卻永遠站在你身後半尺看著你,冷冷地看著你。
我一直認為這種作者是刻薄的,儘量他開啟了一扇讓人無法擺脫的奇怖體驗,這種體驗儘管淋漓盡致,儘管脫胎換骨,可是,一旦你的冷汗揮發貽盡,你的心跳平復下來,你會發現,不知什麼時候心裡被插了把尖刀,一切經年的遺憾,逝去的渴望,甚至少年的恐懼,都被挖了出來,赤裸裸地呈現在你面前,你揮不去,也藏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