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仲堅的魄力終究不是天草四郎時貞可以比擬的,所以他沒有等到自己的人全部餓得不行再考慮突圍的事情。圍城進行到八月下旬——也就是圍了兩個多月後,雖然塢堡裡還有一兩個月的糧食,但是張仲堅已經決定提前突圍決戰了。
原因無他,雖然撐到糧食差不多吃完再出去也還來得及決戰,但是張仲堅每日在堡頂觀望,都可以看到外面的隋軍在繼續挖掘長塹,再下去,要是隋軍的工事徹底完備,把所有的口子都堵死,那麼他連決戰的機會都沒有了,或者說就算要決戰,他也會從原本守城的一方演變成攻城的一方,不得不頂著長塹夾城進攻了。既然如此,不如當機立斷。
對於陳稜來說,張仲堅發難決戰的時機也不算太差,雖然夾城沒有修好,但是卻極大地制約了張仲堅的主攻方向——在夾城有口子的時候,張仲堅肯定會往那幾個缺口方向進攻突圍,那麼人數較少的隋軍在集中兵力方面就會獲取一定的優勢,而張仲堅後隊的民壯可能就會因為戰場的狹隘而無法充分展開,更無法打出包抄圍裹的態勢,只能是和隋軍正面決戰。
八月二十七這天,在巨濟島西北方向,陳稜本部夾城工事與秦瓊營寨夾城工事之間的缺口部位,爆發了突圍決戰。張仲堅選擇這裡,也是隋軍諸將意料之中的事情:這裡距離新羅大陸最近,而且島子與陸地之間最狹窄的地方只有二十里距離,沒有船也有可能泅渡游水突圍成功。
陳稜也是嚴陣以待,把來整、秦瓊兩員猛將都調回來正面戰場,其餘夾城圍困的方向上依然分出兩千兵馬防止張仲堅分兵突圍,而六千主力全部放到這個結合部準備決戰。
對面的巨濟塢寨門大開,三千多戰兵、兩萬民壯各持兵刃,亂雜雜地衝殺了出來。隋軍並沒有貿然衝上去堵門以獲得以多打少的優勢,而是靜靜地在距離寨門兩三里地遠的夾城周圍列陣。陣前有臨時挖好的六尺土坑、還有一排排木樁削成的拒馬、防護箭矢的板屏——相對於其他地區,這裡的防禦工事已經是最簡單的了,張仲堅找不到更簡陋的地段突圍。
“各營整隊!弩手在板屏、拒馬背後依次列陣!槍隊在拒馬之間甬道列陣、持盾在先、持弓在後。陌刀隊押後、哨騎兩翼掩蔽!”一連番的細緻軍令,讓府兵很快調整好了陣列。
隋唐軍制,並沒有專門的弓箭手建制,或者說名義上叫“弓手”計程車卒,其實也都是有格鬥兵器的。到了後來唐朝,所謂“一軍一萬二千五百人、槍佔十分、弓佔十分”,那就是說每一個士兵都會配發一杆長槍、一副弓箭。臨陣先射幾輪時,扮演的就是弓箭手的角色,衝近了之後,馬上轉換角色近戰搏殺。也是這個時代漢人文明之間沒有什麼西方騎士戰爭中“放風箏”的浪漫主義不切實際打法,所以沒有衍生出不列顛長弓手那樣的專業只會射箭的怪胎。
“放箭!”密密匝匝的箭雨破空而去,很快帶起百來聲淒厲慘嚎,張仲堅的隊伍也開始明顯出現了速度一窒,微見騷亂。隋軍對付草原騎兵時往往只有臨陣三矢的機會,而遇到這種衝鋒緩慢的敵人,倒是得其所哉,居然能射出五六箭之多,實在是收割人頭的好機會。
對面的部隊之所以重的慢,也是張仲堅瞭解過朝廷官軍的打法,所以在精銳戰兵之前,先督戰押上了五千普通民壯組成的隊伍,用這些隊伍去承受兩軍接戰之前不得不承受的那些死傷,然後直到戰況膠著、戰線犬牙交錯、遠端武器沒法發揮的時候,再讓自己的精銳戰兵撲上——這是他唯一的機會。
連續五六輪密密匝匝的攢射,足足一千多人倒斃在了衝鋒的途中,才把這寶貴的一百五十步距離拉近了。民壯最多都只有破舊的皮甲或者完全沒有甲冑,被弓弩射中基本上是箭箭入骨。臨到接戰,對面隋軍凝神齊刺,配合著拒馬的阻攔、賊軍人潮的擠壓,瞬間又綻放出無數血花,似乎從來沒有人命在這麼短的時間內以如此劇烈的頻率消失過。
……
流民組成的人馬果然是不可靠的,正面廝殺還沒頂過半刻鐘,就已經在陣前倒下了兩千多具死於肉搏的屍首,張仲堅要不是在出戰之前反覆訓誡了此戰突圍即有生路、被圍只有死路一條,而且官軍也著實是四面合圍而非圍三缺一、讓這些未經訓練計程車卒不得不被背水一戰的兇性所激勵的話,只怕這點時間都沒到也就崩潰了。
反觀隋軍那邊,半刻鐘下來,雖然體力也有了極大地消耗,但是隋將陳稜顯然是排程有方的,六千士卒分為固守板屏區域和甬道防區的,如同犬牙的咬合面一樣,可以交替後退而不亂。在甬道上的槍隊一旦體力不支,或是傷員明顯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