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就算不能超越19世紀拿破崙的胸甲騎兵或者一戰時候的波蘭翼騎兵使用鋼甲的質量,但是顯然已經完爆了宋代青唐羌的瘊子甲。
而且鍛壓用力均勻帶來的還有一點好處,那就是讓甲葉因為衝擊力崩斷的機率大大下降了,所以可以把單片甲葉做得更大。
事實上,古代中國和其他東方式鐵甲,諸如青唐瘊子甲之類,在甲片莫氏硬度方面是超越了西方鎧甲的,但是古代中國人不懂得使用機械力來完成均勻用力的鍛壓,終究讓中國人沒法造出大塊面積的板甲——因為兩寸見方的小鐵片被重錘反覆打不容易折裂,但是如果超過一尺的鋼板要均勻鍛薄數倍的話,靠一錘子一錘子敲顯然是不可能的,一個不留神哪裡有厚薄了或者金屬疲勞就廢了。而瘊子甲之類的魚鱗甲巔峰之作,在戰場上雖然被直接從甲葉位置擊穿的機率極低,但後世身著瘊子甲的宋軍或吐蕃軍高階將領依然有不少戰場上被敵軍弓弩攢射陣亡的例子,覆盤下來基本上都是被密集的箭雨逮到了魚鱗甲的穿孔連綴部位等薄弱短板之處。
相對而言,義大利米蘭的工匠們可是從15世紀就學會了使用均勻出力的水力鍛錘來捶打質地較軟的金屬、用於製造金銀幣了。最多不到一百年,這項技術就被用在鍛壓軟鋼上頭,形成了米蘭板甲的最終華麗形態。
如今,蕭銑麾下的匠作們普遍用上了水力鍛造,另一個好處便體現出來了,那也是蕭銑此前沒有預料到的,便是有些工匠在嘗試使用新鍛造機械鍛造傳統護心鏡的時候,有些工匠獵奇心起,試圖挑戰一下新工藝下加攻的護心鏡尺寸極限,結果這一試不要緊,居然就弄出了幾乎可以包含大半胸腹面積的護心鏡。只可惜這玩意兒本來是按照護心鏡設計的,所以弧度曲線等人體工學設計基本沒有,要不然的話活脫脫就是一塊拿破崙時代的法蘭西胸甲騎兵的片式胸甲了。
蕭銑看完剩下的成果,心中著實大喜,對武士彠毫不猶豫地吩咐:“以後鍛造鐵甲,就把朝廷的明光鎧、山文鎧式樣按照這個改!護心鏡再調整一下,做成弧形的,越大越好!最好整塊可以蓋住前胸和上腹,其餘部分需要保持關節活動靈活的,再用普通魚鱗甲片便成!”
如是說著,蕭銑心中似乎已經看到了他那中西合璧的胸甲騎兵雛形已經出現了,到時候他手上有秦瓊羅士信一撮猛將,正好發揮他們的戰力。(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