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上遷延了個把月,除了和沿途的張須陀、王世充聯絡接洽,便是在經過通濟渠、邗溝的時候和不安分的山東賊軍以及淮北杜伏威麾下小股部隊糾纏。回到江東的時候,已然是大業十年三月仲春時刻了。
呼吸著江南仲春香甜的新鮮空氣,蕭銑有一種說不出的暢快。
他終於到了可以獨當一面的程度了,即使楊廣還或者,但是如果他還想再製約自己的話,就會發現已經尾大不掉了。如今他就算立刻扯旗造反,至少也可以做天下亂賊當中實力最龐大的一股,當然他現在還不會這麼做,畢竟朝廷還沒有對他表現出威脅。
但是不管怎麼說,大業十年,再回到江東的土地上時,這裡已經是鐵板一塊,別的勢力針插不進了。這片土地上的百姓,只愛戴帶給他們和平和免除徭役、兵役的蕭大使或者說蕭經略使,而對於朝廷的好感則欠奉。
到了丹陽,蕭銑便趕著召見了被他委以治理地方工作的魏徵、杜如晦等文官,並召集各郡的地方官員述職,查問他離開江東去高句麗平叛這一年來的地方情況。
因為劉元進是前年年底平叛的,而且殘部剿滅的情況很是良好,所以蕭銑走後這一年,軍情方面基本是很穩定的。杜如晦是善斷果決之人,自從蕭銑決定採納長孫無忌的升級版租庸調法、也就是讓百姓自選納稅免兵役與超期服役免稅拿軍餉的政策之後,杜如晦這一年來在江東執行得很是徹底。武有沈法興等人助力演白臉,財有武士彠排程籌措不至有缺、快速建立了官府的公信力。
一年下來,長江下游流域的富庶數郡百姓都拜託了兵役,充分投入到了農業和手工業生產之中,居然讓此前因為劉元進之亂而損失的人口勞動力短板很快被補足了回來——雖然人口數量是短時間無法徹底恢復的。但是等效的勞力卻是已經夠用了。相比之下浙南山區和閩北建安郡的百姓則湧現出了不少百姓因為侷限於土地貧瘠等原因不願意從事農礦業生產,形成了職業軍人勞務輸出地的雛形。整個社會分工秩序儼然,已經逐漸形成了慣性。
花了個把月處理這些雜務。瞭解地方情況之後,蕭銑便把重頭戲放到了他離開之前交辦的幾項重點工程上。想看看一年種田種下來效果如何。
……
首先他最關心的自然是煤、鋼兩項的建設情況了,所以第一站便是去吳郡長興縣和宣城郡的姑孰檢視鐵礦和鐵廠的建設。
離開了一年多,當初蕭銑平定劉元進離開時還只有十幾部大水車、兩座兩丈多高土法小高爐的長興煤鐵基地,現在已經完全變樣了。西苕溪兩岸的堤防足足修了十幾裡地長短,上游已經用攔水壩蓄起了兩丈多高的水頭,讓相對變湍急之後的水流充分沖刷著上百座大型水車,有鍛工的,有別的工序的。一派繁忙景象。
而小高爐的數量也增加到了十座上下,每日間歇性地黑煙滾滾,幾乎沒法隱匿這一帶在幹些什麼勾當——高爐的黑煙,自然是每隔幾個時辰投料時放出的;高爐鍊鐵,相比於此前時代的傳統鍊鐵,最大的優勢便是投料出料迴圈進行,也許一批鐵礦和還原劑從頂部投入爐膛後需要好多天才能從底部變成鐵水或者膠狀軟鐵流出來,但是因為爐膛容積巨大,可以每隔幾個時辰投一批、放一批,所以遠比傳統工藝產量大得多。中間反應階段對人力的使用也少許多倍,間接有利於保密的進行。
除了數量和規模方面,這一年來長興縣的煤鐵基地在一些技術細節上也頗有進步。土法小高爐的耐火磚材料在前面幾座試點的樣板上積累了經驗之後。配方愈加成熟,蕭銑視察之後,發現基本上最新的耐火磚可以做到約莫一千三四百度都不變紅變軟,自然從側面強化了小高爐建造時的理論最大高度和容積。
眾所周知,高爐鍊鐵的生產效率和爐膛的容積是成正比的,而高度則決定了鐵礦在爐膛內沉降反應的充分程度,可以讓出鐵後的雜質儘可能少——當然了,這個時代的鐵材要想達到鋼的質地,還是要用炒鋼法或者剛剛初具雛形的灌鋼法處理的。在鍊鋼階段。蕭銑並沒有什麼能耐去開掛,畢竟這個時代的基礎技術落後導致的短板太多。很多是沒法彌補的。蕭銑此前在鍊鋼階段唯一給將作監工匠們的指點,也就是強化了蓄熱爐。把鼓風時鼓入的風先加熱成熱風,僅此而已,而最終的反應生產環節和普通灌鋼法並無區別。
蕭銑視察完技術情況之後,就逮住隨行考察的心腹武士彠,查問了一番原料供應和產品去向的問題。武士彠很是門清地回答了蕭銑的全部問題。
“主公,如今咱這邊的鐵廠,用的礦全部是西邊姑孰縣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