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東都出京,一直到汴州(楊廣再次折騰廢州改郡後,如今應該叫陳留郡)為止的路上,黃河兩岸的景緻人情還是頗為古風的,不過在轉入通濟渠時,已經可以看到黃河再往下游去的郡縣鄉村似乎比當初仁壽年間要凋敝了不少。聽通濟渠沿途巡哨的戍營交代,似乎陳留以東的濮陽郡、齊郡盜賊也比往年多了一些。
蕭銑對此很是吃驚,他自問憑著他的努力,這些年至少已經節省了不少國力,雖然楊廣的奢靡和急於求成並未改變,甚至還讓各項工程工期比歷史同期提前了一年多,但是在修運河的資源耗費方面節約了這麼多,應該不至於有動亂之虞才對。
在陳留停了兩日,細細查訪了一番民情,才知道還是因為租庸調法沒法好好試點下去導致的——租庸調法的核心,便是允許勞力富餘、但錢糧窮困的百姓想多服役換免稅掙口糧便多服役;如果是家裡錢糧富足一些、但是勞動力不足的,則反其道而行之。這個法子的本意,當初是讓有錢和有閒的百姓可以調濟需求,降低朝廷徵役徵稅的擾民程度。然而,到了山東、河北等地,卻頗難實施。
原因無他,就因為山東河北都是當年北齊故地。北齊雖然滅國比南陳和西梁還要早那麼七八年,如今已經算是形式上統一了二十多年了,然而卻始終是治安上最不太平的一塊地方。如果非要把大隋天下的各個區塊劃分一下經濟發展水平,把滅各國後佔領的地盤,以及大隋本來固有的關中、蜀地等加上,或許山東河北算是其中相對最窮困的地方。這裡的百姓,基本上沒有家裡剩下錢糧的,只有一身氣力。
大業元年,修通濟渠的時候,楊廣在濟陰郡和東平郡等沿河數郡試行過一年的租庸調法,但是到了下頭,發現想多徵一倍稅收以換取免役時,根本沒那麼多百姓願意這麼幹,最後只好強行攤派,反而成了擾民。再加上因為有些反彈,地方上奏之後楊廣大筆一揮又讓政令有些反覆,結果事情便更加不可為了——比如某些州一開始被允許試行租庸調法,朝廷敕命都下去了,後來發現全縣全郡農戶都是赤貧,要錢糧沒有要力氣一身,朝廷只好又改。但是這一改,最後卻沒多少命令下到基層,各層貪官酷吏利用上下資訊不對稱截留朝廷第二道詔令的遍地都是,最後成了貪官酷吏們強行攤派免役錢糧中飽私囊的盛宴。
如果理解這種畫面想象力方面有困難的話,便可以看看後來北宋王安石變法時強推《免役法》、以多交錢免勞役時,地方上那一派趁機搜刮的場景。
說白了,租庸調法試行時,也是要有原則有適用環境的,必須是在百姓民戶貧富搭配比較均勻、有人富願意出錢、有人窮願意出力的地方,才能比較穩妥地推行下去。如果是都是富人或者都是窮人的地方,硬性攤派便是要出亂子的了。
聽說第二年通濟渠好了之後,河北改修永濟渠,又折騰了一番,結果民部就再也沒有官員向楊廣提起租庸調法的試行了。大批的民夫仍然被超期強制服役,而且有從黃河南邊運到河北區遠途幹活的,路上人力和口糧損耗極其嚴重,一派“陳勝吳廣漁陽役”的景象。
得知當初自己在修文獻陵時候殫精竭慮提前提出來的租庸調法,最後落得如此一個水土不服的下場,親眼見了其效果的蕭銑心中也頗不是滋味。幸好妻子在側看在眼裡,也知道他已經是為國盡力了。
……
沿著通濟渠漸行漸東,直到入淮,兩岸的民生情態果然比河北山東一帶果然要好上一些。再往南去,因為邗溝和江南河的河道在仁壽年間就修好了,而且是蕭銑當初自己從技術到管理都親自奔走督辦的,所以大業年間擾民的事情便少了不少,民力恢復頗為樂觀。見了這些景緻,蕭銑的心情才略微好了一些。
不過美中不足的是,哪怕到了淮南這邊數處州郡,居然如今也依然有民戶被長途抽調到河北去挖永濟渠——從直線距離來看,這都已經有千里之遠了。唯一一點還算有人性的地方,便是這些異地服役的民夫,好歹往返都有朝廷提供船隻運輸,免了他們路上徒步千里去河北的不必要辛苦。當然也不排除朝廷便是覺得運河水運人員方便,才從大運河沿岸州縣徵人長途服役。
這種情景,到了江都(揚州)之後總算是剎住了,再往南過了長江,才算是沒有生出去北方遠端服役的事情。不過江南百姓這兩年也不安生,大業二年時,通濟渠修完後楊廣曾經一時興起要坐龍舟下江都巡查,便這麼來一趟,就讓人造了二百尺長的龍舟、鳳舟和其餘百官、扈從軍隊的座船,江南百姓這幾年的民力,便是多半花費在了給楊廣沿著運河巡視造大船上面了,各式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