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 一石激起千層浪(2 / 3)

小說:竊隋好駙馬 作者:浙東匹夫

失控和惡性爭競麼?”

“柳尚書,若是言義對商人有用,又何來無商不奸之說……”

裴蘊這句反擊才剛剛開口,卻不了已經被自己一方的其他朝臣打斷壓了下去。原來卻是虞世基和蕭瑀都忍耐不住了,齊聲開口說道:“且不論奸商可否管制。縱然假設可以管制,但是若朝廷改關稅為種植稅,一旦茶葉賣不出價錢,全部都積壓在農戶手中,農戶又何來錢財完稅?茶商知道情形之後,豈有不故意故作囤積之態,誘使農戶紛紛賤價搶售以完稅?如此,豈非朝廷做了茶商幫兇,把茶葉難售的風險從茶商身上轉嫁到了農戶身上,如此豈是朝廷長久之良法?”

這一論點丟擲來之後,柳述不得不徹底啞火。也難怪虞世基和蕭瑀急了,主要是他們代表的都是江東系的官員利益,不比柳述裴蘊元衡這些關隴老門閥。茶葉的種植都是在南方,如果徵收種植稅,那是妥妥地把全部風險和完稅壓力壓到了南方的農戶身上,而北方的行商就可以徹底逃脫風險,所以餘杭人虞世基和常州人蕭瑀怎能不據理力爭呢?

雙方唇槍舌劍再戰半刻,**的反對聲逐漸被越壓越低,最後只能死守著一個“工程浩大,錢糧靡費”的由頭反對修運河,以及與修運河配套的系列政策,至於別的點,都已經丟光了。

“夠了!如此吵鬧,成何體統!”坐在御座上聽得心煩的楊堅,終於開口喝止了群臣,靜了一靜,才點名找工部尚書楊達問:“士達,你倒是算算,若是疏浚拓寬山陰瀆、邗溝故道、鴻溝故道等古河道。所需靡費人工錢糧,當計多少?”

楊達是楊堅的遠房堂侄,他還有一個親哥哥楊雄是宗正卿、右翊衛大將軍,爵位觀德王。不過楊達自己卻沒有郡王封號,只是在朝中做官而已,他從開皇十五年起便擔任了工部尚書,如今對於工部的業務也算頗為熟悉。聽了楊堅垂詢,當下也不合計,就把此前盤算好的資料如實上奏:

“回稟陛下,邗溝、山陰瀆故道,若要修葺,需每期各發20萬正丁力役,按朝廷制度,重役年份服徭役六十日,則每兩月一輪換,預期一年可成,即共計4~6期。如此,總共有200萬丁次。鴻溝故道溝通黃淮,歷程比之邗溝更長,故分段修葺工期可不變,但力役更需倍之。再有根據朝廷成例經驗,力役修河工六十日,則計較徵集往返途中、並重力勞作時口糧增耗,百姓需比無徭役年份多負擔三個月口糧。”

折算一下,修較短的江南河和邗溝,各需要100萬正丁苦幹60天。鴻溝需要200萬正丁60天。如果三段一起修,那就是400萬正丁。在如今開皇十九年整個大隋朝才八百多萬戶、四千五百萬人口的情況下,這個400萬正丁那就相當於是全天下都要兩戶一丁地抽徭役了。

考慮到這種活兒還不可能從很遠的地方異地徵發徭役,因此若是隻從兩淮二十州與河南、江東的沿河州郡抽丁的話,總共才三十多個州,才佔大隋117州的三分之一。考慮到這些州郡還不是最富庶人口稠密的,那麼壓力就相當於每戶出兩個丁、或者說在每戶一丁的情況下把服役期延長到四個月。如果那麼幹,妥妥地一年農時就沒了。

所以,運河的工程肯定要分好幾年完成,關鍵是究竟分幾年的問題。便是歷史上隋煬帝登基之後,黃河以南的三段河道也是花了將近三年的時間完成的,饒是如此,看看煬帝一朝的哀鴻遍野,就知道還是用民過重了(當然煬帝同期還有東都和一水兒的宮殿、龍舟工程)。

楊堅是個節儉的皇帝,聽了楊達抱出來的數字遠比當年的廣通渠高了好幾倍,也是心驚不已,只能轉過去問民部尚書韋衝,民部方面能夠籌措的徭役規模有多大,來年朝廷可以承受多大的稅糧減免——按照大隋法度,平時百姓一年應當無償為朝廷服徭役的期限只是20天。如果要延長到60天的話,依法這些超期服役的丁口當年就可以免除稅糧了。這對於朝廷也是一個巨大的考驗。

相比於工部尚書楊達的專業,韋衝這個民部尚書顯然是半吊子——誰讓他去年還是幽州總管,跟著漢王打高麗的廝殺漢呢?若不是原民部尚書斛律孝卿今年剛剛病死、朝廷又覺得韋衝在征討高麗失敗後不適合繼續鎮邊帶兵,才把他平調擼到民部尚書位置上的。如今屁股還沒坐熱幾個月,就攤上了這麼複雜的政務。

“陛下……若是按照減400萬正丁的糧稅,粗粗來算,朝廷至少要減收800萬石粟米。”

隋朝初年乃至北朝時期,雖然名義上沿用了漢制的“三十稅一”,但是實際上因為計算的不便,都是按照均田制來折算應稅糧食的。每個正丁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