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夜風雪緊。
楊義臣派出騎兵隊不計損失與突厥騎兵血戰半夜、衝到距離雁門城下十幾裡的地方射出煙花訊號彈之後的次夜,南城的城牆上也兩次射出了回應的訊號彈——那些煙花,當然是羅士信此前突圍進城的時候就預先帶著的。
蕭銑軍如今也只能粗淺地弄出三色煙花彈,再要多,就有些麻煩。畢竟蕭銑前世雖然算半個學霸,對於各種金屬鹽的焰色反應瞭如指掌,可惜這個時代的化學分析技術和提純技術實在是簡陋,蕭銑也不能為無米之炊。黃色焰色反應是鈉鹽的特性,這玩意兒最好弄了,所有的食鹽都成。藍綠等色,無論是鉀鈣還是鎂鋁,可以分別從硝、石灰、明礬裡頭提取,所以也能做個*不離十。而只要不是食鹽、硝、石灰、明礬等這個時代常見的易提純無機鹽能夠做到的顏色,別的蕭銑便素手無策了。
城外蕭銑軍營地裡派出去潛伏哨探的斥候們,看到城裡也放了煙花之後,自然會記下訊號的內容,然後回報給蕭銑,蕭銑一聽,便知道裴矩那兒已經齊活了,楊廣已經派出和談信使去找始畢可汗假裝談城下之盟了,其中尺度和輕重,以裴矩的外交欺騙天才定然可以妥善處置,不需要蕭銑去操這個心。
他只要知道,始畢可汗如今已經揹負上了騎虎難下之勢,縱然後面幾天展開的大決戰中始畢可汗勢頭受挫,他也不敢輕言撤退了,因為他必須考慮到如果他讓部族受到嚴重損失之後再撤退、他的可汗位置能不能夠坐穩的問題。
這個訊息,蕭銑當然會在自己確認之後的第一時間也通知楊義臣,楊義臣聽了自然也是大喜,次日按例召集各軍首腦與會確認決戰準備情況的時候。自然會下達全軍如約決戰的號令,各軍首腦都沒有異議,楊義臣也給始畢可汗下了戰書。又過了一晚,到了第三天佛曉的時候。分屯數營的隋軍主力紛紛嚴兵整甲,準備大決戰。突厥人也知道隋軍是要以堂堂之師來襲,提前做好了準備。
雙方分別有二三十萬人馬的大決戰,當然不是區區一塊小戰場可以鋪的開的,所幸雁門城周遭還算開闊,除了桑乾河兩岸和西邊一些丘陵起伏之外,絕大多數地方都是平原草場,從東到西鋪開五十里寬度以上的戰場絕對沒問題。所以隋軍和突厥軍隊此前自然也是各自分開駐紮。好留出騰挪的空間,而各部之間相互的距離不會超過二三十里,如此縱然敵人要想突然排程兵力集中一處、以區域性優勢兵力各個擊破時,友軍也可以以掎角之勢相互援護。
此前,始畢可汗麾下的突厥軍隊自然是分成四營,分別駐紮在雁門城的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的;而且當時因為楊廣從東面桑乾河突圍的可能性最低,所以城東大營的突厥軍隊是四營中最弱的一部分。
然而隋軍勤王援軍紛紛趕來之後,突厥人的部署自然做出過相應的調整,為了對付城外隋軍的壓力,始畢可汗把麾下的輔兵、老弱殘兵和此前歷次小規模戰鬥中受傷的傷員統統調到了不面對隋軍直接壓力的城北。而把主力沿著東西南三個方向部署展開。
雁門城西是始畢可汗的二弟阿史那俟利弗設為統軍主將,帶著突厥老將哥倫輔助,帶領東突厥主力騎兵約兩萬人、外加除薛延陀之外的鐵勒其餘各部兵馬兩萬人。總兵力四萬。而他們對面的,則是隋軍援軍的西路軍,也就是李淵和陰世師兩路諸侯分別帶來的河東、關隴各地兵馬,如今還剩餘七萬左右可戰之兵。
雁門城東、桑乾河以東的兵力,如今也加強到了三萬多,是由阿史那咄苾為主將,其中兩萬是東突厥本部騎兵、另有一萬多分別是薛延酋長夷男的兵馬和室韋等勢力的契丹騎兵。作為阿史那咄苾對手的,當然是隋軍的東路援軍,由江南道經略使蕭銑、東萊留守陳稜的兵馬構成。總兵力也有五萬左右。
最後兩軍投入力量最多的,自然是雁門城正南面的中央主戰場。突厥人在這裡部署了由始畢可汗親自統領的主力十萬人,幾乎都是東突厥本族的精銳部隊。也有阿史那思摩等智將軍師輔弼,無數勇士撐場。而面對始畢可汗本部兵馬的,自然是楊義臣麾下全軍,乃至張須陀派來的那支偏師,以及東都留守樊子蓋派來的皇甫無逸、裴仁基、段達等將領的兵馬,其中楊義臣還剩十二萬多戰兵,東都和河南道加起來五六萬,總計十八萬人對始畢可汗的十萬人。
總的來說,隋軍在各處正面戰場上都達到了突厥人一倍半還多一點的兵力人數優勢,不過戰爭顯然不是數人頭,突厥人能久戰餘生活到現在也都算是精兵了,所以雙方戰前都還頗有取勝的信心,士氣並沒有太明顯的危機。而且因為戰場上只有桑乾河這個明顯的天然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