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對父子兵參與了靖難前期的每次大戰。直到東昌之戰中,張玉為救身陷重圍、危在旦夕的朱棣,率軍闖入敵軍陣中,力竭戰死為止。東昌之戰後,朱棣數度大哭,為張玉舉行了隆重的喪禮,並親自為張玉寫悼文,還當著眾人的面脫下自己的衣服燒掉以示哀悼。登極後每每與老部下宴飲,朱棣還數次說自己最心痛的就是在座的沒有張玉。
作為張玉的兒子,而且當日東昌之圍,張輔是跟其父一起衝入萬軍之中救駕的。張輔能在那種情況下捨身救駕,其忠誠自然比口頭說一萬句還要過硬,所以朱棣對張輔的信任,可以說超過了對世上任何一人。
張玉戰死後,張輔便繼承了父親的職位,隨從朱棣轉戰南北,在靖難中立下赫赫戰功。隨從入南京後,被封為信安伯,食祿千石,給予世襲誥券,隨後又進封為新城侯,加祿米三百石。之後安南叛亂,張輔為副帥,輔佐成國公朱能率大軍討伐,孰料朱能到了廣西便病逝了,朱棣只能讓年輕的張輔掛帥出征,結果張輔大勝而歸,之後又兩度出征交趾,皆戰果輝煌,張輔也由此成就了不世威名,被封為世襲罔替英國公!
去年冬,張輔經過三年的艱苦作戰,終於將數降數叛的陳季擴及其妻子兒女抓住,綁送京師。平息了安南賊亂。並依照國家制度,將賊人所奪取的占城國的土地,分設升、華、思、義四州,增設衛所,授予投降者官職,便留下部隊駐守凱旋還朝。
臘月裡張輔抵京時,皇帝曾親自出城迎接,又告拜太廟,以最高的禮節迎接自己的心腹愛將。之後張輔便得恩旨在家休養,皇上並未派他什麼差事,只是讓他不時伴駕、襄贊國政。朱棣對的張輔信任,是超過所有人的,他從來不反駁張輔說出的話,對張輔可謂言聽計從。但張輔卻愈發穩重沉默,很有‘萬言萬當,不如一默’的意思,卻讓皇帝愈加器重,認為他是臣子中第一宣力可信之人!
世人無比羨慕張輔今日的榮寵風光,只有張輔自己知道,這份風光背後的兇險。他已經站在人臣的頂點,再不能更進一步,反而容易招來誹謗之言。雖然皇帝對他的信任無與倫比,但誰知道這位喜怒無常、深不可測的君王,下一刻會是什麼心情?
因此伴駕以來他每日裡戰戰兢兢,唯恐有一句話說錯,每每回到家裡便累得動都不想動,簡直比在安南帶兵打仗還要辛苦。當然這話也只能在心裡想想,若讓旁人聽到了,只會覺著他矯情。
不過好在他只要秉著一顆公心,不偏不倚的為皇帝襄贊軍政,也不會有什麼麻煩。然而聽說漢王遇刺,他知道麻煩來了……乍聽到這個訊息,張輔的第一反應是難以置信,他十分了解漢王的武藝,那位人中呂布有萬夫不當之勇,一身武藝當世無人能敵,等閒幾十個壯漢無法近身。就算這些年天下太平,武藝鬆懈了,他身邊也還是高手護衛如雲呢!
漢王雖然平日託大了點,但張輔還是想象不出,誰能在重重護衛中行刺到漢王。再聯想到近日朝野關於漢王就藩青州的議論,讓張輔不得不打幾個問號……怎麼會這麼巧呢?莫非其中有什麼蹊蹺不成?難道漢王在演苦肉計不成?
但這些疑問,張輔是絕對不會說出口的,因為他和朱高煦的感情非比尋常,他比漢王大五歲,兩人在洪武年間便跟隨朱棣遠征遼東漠北,在靖難中更是結下了深厚的袍澤之誼,朱高煦還曾經數次救過他的命,所謂過命的交情也不過如此。
永樂初年那場儲位之爭,張輔和絕大多數武將一樣,自然都站在昔日袍澤朱高煦一方,只是他當時還年輕,有淇國公邱福、駙馬都尉王寧這些前輩在,還輪不著他個後輩來說話。而且以他沉默謹慎的性格,也不會在這種事情上出風頭。加之隨後他便三徵交趾,把十年時間都耗在安南,卻也避開了朝中的明爭暗鬥。時至今日,他這個大明第一軍人,皇帝最信任的英國公,竟始終未曾表示過對哪位皇子的明確支援,這不得不說是個奇蹟。
可此次班師回朝,張輔便再也躲不開這個漩渦了,朱高煦對他的歸來喜出望外,覺著自己添了一位強援,他能幫著在皇帝面前說兩句話,比旁人說一萬句都管用。所以漢王三番五次的宴請張輔,還降尊紆貴,親自登門拜訪,雖然只是敘敘舊、拉拉家常,但張輔知道,漢王是在爭取自己的支援呢。
然而今天的張輔已經不是十二年前的他的,十二年前他可以毫不猶豫的支援漢王,甚至為他衝鋒陷陣,但十二年後的今天,他卻很難表現出對漢王的支援。因為朱高熾已經當了十年的太子,雖然如今儲位飄搖,但他張輔作為永樂皇帝的領軍人物,豈能罔顧儲君,幫漢王一起覬覦神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