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極大的促進了大明朝的經濟發展,也讓山西商人一躍而起稱雄商界,成為大名鼎鼎的晉商!開中法也成為國家的財政**固定下來。
然而到了永樂朝,因為國家透支民力過甚,只能集中力量辦大事,因此暫停了山西等各處的開中,專門供應北京城的建設的。這下對山西商人和山西百姓的影響就太大了,這些年晉商們上下奔走,呼籲山西重新開中。其間只斷斷續續開了幾次,但北京城的建設一緊,皇帝就給山西斷供,讓商人和百姓苦不堪言。
說起來這次山西民亂,皇帝還真功勞不小呢……
晉商正叫天天不靈時,朱瞻基來了,他們能不把他當祖宗一樣供著麼?想方設法、鍥而不捨,就是塊石頭也給他捂熱了,果然讓太孫殿下替他們上書求情,而太孫殿下果然面子不小,竟真請動了旨意!
巧的是,王賢和嚴清想出來的輒,也是開中。不過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開中,而是創新了的開中法。傳統開中法,就是商人直接從內地運糧到邊地換取倉鈔,然後回內地換取鹽引。而商人們之所以能替代官府來運輸,不是說商人們有多大本事,其實只不過是他們為了賺錢,能吃常人不能吃的苦、費盡心思提高效率、降低損耗罷了。其實依舊是費心勞力、損耗巨大。
所以王賢在苦思冥想後,想出了個辦法,既然如此,何不讓商人募集百姓,直接在邊地開墾田地、生產糧食呢?這樣待收穫後就地入倉換取鹽引,豈不省了勞頓之苦、少了多少損耗?多賺多少銀子?何樂而不為?
有人就要問了,這法子並不難想到,為什麼晉商都想不到?其實晉商不是想不到,而是從前沒條件這樣做。因為山西從宋以後,原先森林沃土就變成了黃土連綿,適合耕種的土地銳減,要不也山西人也不會毅然決然離鄉經商。所以在山陝就地耕種根本不現實,是以商人們只能舍近取遠,從南方運來糧食。
但山西附近真沒有適合種糧的地區麼?顯然是有的。王賢一下就想到了河套,有道是‘黃河百害,唯富一套’,河套西、北、東三面環黃河。陰山橫亙黃河之北,賀蘭山聳峙於黃河之西,蘆芽山屏障於黃河之東,南鄰陝北高原。依山阻河,形勢險要。境內之黃河,水流平穩,兩岸土地肥沃,可耕可牧,號稱塞北江南,物產無比豐富,耕種水稻小麥都不在話下。
其實何止塞北,就連塞下的土地因為黃河的恩賜,只要引黃河水灌溉,都能變成良田。這些廣袤的潛在耕地就在山西附近,甚至是境內,商人們自然不會視而不見。
然而看了也是白看,因為這些處女地都在大明軍隊的防線以外,而河套已經被蒙古人佔據,雖然是內附的蒙古人,但狼就是狼、總要吃肉的,漢人若是在這些地方開墾土地、建設村鎮,不是把肥肉送到人家嘴邊上麼?
安全毫無保障,誰會去這些地方墾荒?所以商人們只能望而興嘆。
但商人們做不到的事情,不代表王賢做不到,而且這天下興許只有他能做到。因為只有他能兩面通吃……河套有寶音、白蓮教有小憐、大同有張輗,晉王也不得不賣他個面子,還有太孫親自坐鎮,所以這件事只能王賢來做!
“殿下只管召集那些晉商吧,”王賢自信的笑道:“只要他們不傻,就知道這是個天賜良機!”
“他們可一點不傻。”朱瞻基也笑道:“成大事需要天時地利人和,這次全都湊齊了,就是天要促成此事!”
王賢心說,明明是我要促成好麼,當然還要笑著點頭道:“殿下說的是,果然車到山前必有路!”
第618章 婁煩
王賢這個法子不可謂不巧妙。首先,晉商肯定願意開拓塞下,這件事一旦成了,他們就再也不用從江南千里迢迢運糧了,以後就地收糧開中即可,省了奔波之苦、損耗之費、還擁有了穩定的貨源,簡直是一本萬利。
同樣,至少在塞下墾荒的初期,你讓晉商招募其他百姓,一是人家不會來,二是官府也不許流失百姓。只有在內地活不下去、誰都不收的白蓮教民,才有可能、也有條件冒這個險。
再者,土默川正好是博爾濟吉特族的領地,以自己和他們的關係,應該能談下這件兩利的好事。
“我回太原就召集那幫晉商開會,相信他們很樂意提供資金的!”朱瞻基越想越覺著這事兒可行,愈加激動道:“這樣不用朝廷花錢,就解決了幾十萬人的安置問題,還能讓宣大實現自給,無需再從江南千辛萬苦的運糧來!”
“而且河套有了漢人,蒙古人也能安定下來。”王賢笑著補充道:“這樣大家安居樂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