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住賺到的錢,讓辛苦賺的錢隨著時間的流逝而付諸東流。
只會賺錢不會理財的人,往往一生受窮。常言道:吃不窮,穿不窮,算計不到就受窮。這個俗語蘊涵著最基本的理財觀念:算計,就是對金錢的計算、打理。打理不好金錢,便會受窮。
當然,賺錢也是不可忽略的,一個女人,當你連最基本的存蓄也沒有的時候,談何理財?所以才會有“理財的前提是要有財可理”之說。只是相對而言,理財更重要。因為,賺錢不會讓一個女人有錢起來,理財才會讓女人變得更加富有。
很多女人在二三十歲的時候,從來沒有想過理財之說,總認為理財都是有錢人的事,自己手上的錢不多,還不夠用,或是正好夠用,哪裡還需要去規劃?然而,錢少更需要規劃,就像房子小更需要整理空間一樣。越是錢少,越是需要合理地安排和規劃自己的支出,花好每一塊錢,增加自己的投資知識,儘量獲得高回報率,使自己的財富增值,才有望成為一個有錢的女人,否則很容易一生受金錢的困擾而活得不快樂。
第2章:讓你的財富比年齡增長更快(4)
實際上,理財是一個觀念問題,是一種生活態度。從小錢理起,財富才能增長。
亞洲富豪李嘉誠對於理財有個觀念:30歲以後再理財!
他認為,一個人在30歲以前,所有的錢都要靠雙手勤勞換來。20~30歲之間是努力賺錢和存錢的時候,30歲以後才是開始重視理財的時候,因為這時候賺錢已經不重要,而如何理財則顯得比較重要。
我想,這個理念最早應該是起源於猶太人——
在1910年,大量猶太人進入北美,開始的時候,他們和一起移民來的英國人、西班牙人、葡萄牙人一樣,都是從事最簡單的體力勞動。
他們每10個人裡有8 個是體力工人,但是不久他們就都不幹了,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對於猶太人來說,開始他們從事這些出賣體力的職業是由於遭受歧視,缺乏機會才不得不這麼做,當他們有了基本的生存保障,就不再這樣做了。
過了幾十年,他們中有不少人成為了百萬富翁。著名的羅斯查爾德家族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聞名的。到了後來,這10個猶太人裡就只有1 個是藍領工人了,其他的人都變成了有產階級。這些猶太人大都已經處於貿易的主幹道附近,在大家矚目的權力視野之內,在人們的眼睛裡,每一個猶太人都成了重要的人物。
當年在路易斯安那、紐約和俄勒岡的猶太人的幾個農業定居點,都已經沒有了,剩下的小部分定居點都是用來搞烏托邦實驗的。而那些其他民族的人,還是不得不繼續賣力地揮動他們的鋤頭,汗流浹背地工作,以求每日的餐飯。他們一生受窮,也沒有遠大的想法。那些和他們起步相同的猶太人,卻只是把出賣體力當做最初迫不得已的生存手段,而且他們懂得利用這種方式,先苦後甜,為未來的財富之路做好鋪墊,最後他們脫胎換骨,成為了財富的擁有者。
要說賺錢,當初的猶太人和那些英國人在賺錢上,沒有什麼不同,但猶太人懂得理財,先以體力勞動賺到的錢用於生存,再透過積蓄,來投資理財,並慢慢在此基礎上改變自己的人生。
同樣的道理,女人能否管理好現有的財富,為她帶來更多的收益;能否利用以錢賺錢的方式,讓她的財富增值;能否留住這些財富等,都是關係著一個女人最終是否有錢的決定性問題。
決定一個女人是否能成為一個有錢人的關鍵,與她的收入、起點關係並不是很大,而與她如何理財的關係更為重要。安妮·謝芭的故事或許能給女人一些理財方面的啟發——
安妮·謝芭在人們眼裡是一個奇怪的女人。她脾氣古怪,節儉成癖。從未受過專業的金融訓練,年輕時只上過夜校,讀的是法律,之後在國稅局工作了20多年,從來沒升過官,也沒有得到過上級的賞識,她只能算是一個很普通的女人。
在安妮·謝芭1943年退休的時候,年薪不過3000美元出頭。但在國稅局工作期間,謝芭認識到一件事實:在美國,要想致富,最穩當的途徑就是投資股票和基金。於是她以5000美元為起點,把工資之餘的錢用來投資到股票和基金裡。
她的錢少,所以買的股票也不多,但她一旦認定這是個好公司,其股票值得買之後,就忠貞不渝,從不輕易賣出,即使股市慘跌,她也無動於衷。謝芭買股票憑直覺,她只買自己熟悉、日常生活中接觸過的名牌公司的股票,比如她所吃的藥、所用東西的公司。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