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1 / 4)

2,依據考古學:在桑乾河和山西南部出土了距今2百萬年遺址,可知氣候一定比今天溫暖。

3,有關古動物,植物,氣候的資料。古氣溫高於今天。

4,距今2百萬年的遺址已經發掘萬餘,支援作者的見解。

地貌變遷的輪廓:

距今6億年,岩漿堆積露出水面,象漂浮的冰山,象水面的漂浮物向古歐洲大陸集中。距今4億年,古大陸的中脊阿爾卑斯山隆起。距今3億年,古非洲連同美洲形成,古亞洲形成。距今2億年,太平洋噴發停止,新的噴發形成大西洋裂縫。南美洲開始與非洲分離。距今億年,印度洋噴發,西藏板塊向北推移,亞洲中脊帕米爾崑崙隆起,中華土地基本連線。距今6千萬年,山,陝的幾道山隆起。這一次的造山運動恐龍滅絕。西藏土地在距今千萬年開始隆起,到了距今2百萬年已經高出海面2千米。

冰期和暖期

中華人生存在中華土地上,中華土地因為板塊漂移生成。中華人的生存條件怎樣呢?重要的生存條件在於地表溫度。考察一下地表溫度的演化就發現,地表溫度有兩個來源。一個來源是太陽的光照,另一個來源在地心的核聚變。從太陽的光照發生著熱帶,溫帶和寒帶的緯度變化,發生著四季溫度的變化。從地心的核聚變釋放的能量決定著地表的基礎溫度。核聚變釋放的能量叫作地熱。從地熱到地貌變遷的過程叫作地熱運動。地熱運動在地表發生著冰期和暖期的變化,冰期和暖期週期性的交替出現。冰期和暖期的地表氣候對於人類起源,對於古中華髮生著巨大的影響。下面簡單的考察一下。

隨著地熱能量的釋放,岩漿的噴發緩慢下來,進入冰期。在冰期裡,地表的溫度下降,估計溫度低於今天6-8度,氣候乾冷。在冰期裡,北半球的冰蓋延伸到今天的長城緯度。長城緯度是古亞洲的南海岸。這個時期,中華土地在北迴歸線緯度。冰蓋的延伸,聚集了大量的地表水,海平面下降,今天的渤海岸海水退出。在冰期裡,適應溫暖氣候的植被代之以寒溫帶的地貌。長江緯度遍佈著耐寒的松柏和草原植被。在古亞洲大陸,大批的適應溫暖氣候的動物不能生存。再向南,動物的各種的越冬的本能進化出來。昆蟲實現了4次變態,候鳥出現,被毛的哺乳動物因為缺少食物而冬眠。在冰期裡,大型的爬行動物只在熱帶殘存,古中華土地因為在北迴歸線緯度,沒有受到冰期的影響。

在幾千萬年的時間裡,不總是冰期那樣的氣候,而是冰期與暖期相交替,反覆出現。

每當8-9萬年的冰期過後,開始出現暖期。這是因為被地殼禁涸了8-9萬年的地熱突破地殼開始噴發。隨著地熱的噴發,地表溫度迅速上升,冰蓋迅速後退,海水湧向陸地,海水的上漲如海嘯一般的速度,這個過程可能在千年的時間裡完成,相當集中。千年的噴發過後,便是全球性的暖溼氣候,冰蓋縮在了極圈內,華北平原浸沒在水下。氣候的驟暖引起了植物的死亡,因為植被的大面積更替,動物面臨著飢餓,接著而來的便是炎熱和洪水。植被的恢復需2-3千年的時間,生命的進化與地表的氣候變遷相伴,並不是循序漸進的過程。這就是大約10萬年一次迴圈的地表氣候。最後一次的冰期結束於距今萬年以前。下面引用兩個地質資料。

全球變暖(英)JHOUGHTON:

在地球的歷史時期,海平面曾發生很大變化。在上次冰期開始之前,(約12萬年前)全球平均溫度稍高於現在,而那時的海平面比現在高5-6米,當冰期末期(約1萬8千年前)冰蓋達到最大面積時,海平面比現在低1百米以上,在北半球,這些冰原,在歐洲向南伸至英格蘭南部,在北美洲伸至5大湖以南。(相當於長城一線)

據尤玉柱:

美國拉布雷亞瀝青坑中的化石群是國外原地埋藏的極好例子。在典型的發掘坑剖面上,含化石最多的是第3層,年代測定為公元前1萬2千年,動物群落和植物群落的分析說明,當時氣候比今天寒冷得多,而且季節性變化不大。當時正處於末次冰期(相當於中國大理冰期)最盛階段之後。

古中華人乘坐在中華土地這支方舟裡,在北迴歸線緯度,沒有經歷冰期的寒冷。古人類從古印度,古埃及,到古希臘,古羅馬,都是在北迴歸線緯度的溫暖溼潤的氣候生存。距今十萬年,也許二十萬年,黃河土地進入了今天的位置。從遺址看,古中華人在山洞棲息。距今一萬年和二萬年還是末次冰期與暖期交替的時候,有古中華人向東進入東北,說明已經達到了禦寒的能力。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