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3 / 4)

小說:米蟲的清穿日子 作者:江暖

”並人建州女真的具體時間應是1607年,**哈赤統一扈倫四部收復輝發部時歸來的。他們氏族在遷徙前原居住地在松花江下游,即明代嘔罕河衛、肥河衛、兀者衛等地,是於明代中期定居在輝發河流域的。並在這一時期以地為氏,冠稱索綽羅氏的。

據《滿族宗譜研究》一書考證,索綽羅氏在明代中期定居輝發河流域以前,其先世為黑龍江尼瑪察人,而原居住在“肥河衛、嘔罕河衛的女真人為益得里氏”,益得里氏與尼瑪察氏同宗。尼瑪察在女真語中是尼瑪哈的轉音。尼瑪哈在金代屬於女真尼龐古部,其姓氏為尼忙古氏,金代譯漢字姓為魚。應當指出的是,遠在金代的尼忙古漢譯為魚,今日的滿語尼瑪哈nimaha,漢譯也為魚,語意上沒有變化。結合上述,索綽羅氏族的姓氏演變,由金代起,先後沿用了尼忙古氏、尼瑪哈氏、益得里氏、索綽羅氏,而最後以多音節姓氏的第一字索字冠用了漢字姓,沿用至今。

五、赫姓宗族(赫舍里氏——正黃旗人)

赫氏是遼東地區的滿族著姓之一,他與何氏同是由滿族姓氏赫舍里氏取其頭一字冠注漢字姓演變而來,兩者之間為同音異字。赫舍里氏宗族分居遼東各地,氏族中存藏有記事全面的宗族譜書。譜書中對其氏族的遷徙、源流均做了翔實地記述。

赫氏是在清代後期光緒初年冠用漢字赫姓的。在此以前,其姓氏為赫舍里氏。“赫舍裡,原系河名,因以為姓。”赫舍裡這一姓氏是氏族在由原始居住地遷徙後而以河名冠用的姓氏。赫舍里氏的先世,歷史上生活在松花江與黑龍江匯合處,金代歸胡裡改路。元末明初之際赫舍里氏先世隨其他姓氏的建州女真人一道,開始了遷徙。遷徙中,他們先後遷徙到緩芬河流域、圖們江流域及長白山地區,最後定居在蘇子河、渾河流域。赫舍里氏氏族定居蘇子河、渾河流域後,在清前為後金政權的締造,氏族成員做出了傑出的貢獻。“碩色巴克什,正黃旗人,穆瑚祿都督第七子,特赫納之孫也。國初偕其弟希福巴克什來歸,太祖高皇帝以碩色兼通滿、漢及蒙古文字,賜名巴克什,命在文館行走。其子索尼,亦兼通滿、漢、蒙古文字,賜名巴克什,由頭等侍衛授吏部啟心郎。三年考績,所任稱職,授騎都尉,隨大軍征討,所向有功。”;清前赫舍里氏從其遷徙的歷史記載中可以得知,這一姓氏是於明初而冠用的。在此之前,他們的先世應追屬為金代女真紇石烈部人。在元末明初的遷徙中,其部族分居在今延邊布林哈河、湯旺河、隴烏河流域。金代紇石烈部族人,姓氏為紇石烈氏,是以部為姓的。紇石烈氏,譯漢姓為高姓。紇石烈一姓,《金史·列傳》記載:“紇石烈恆端,西南路忽倫宋割猛克人,襲兄銀術謀克。泰和伐宋,充行軍萬戶,破宋軍兩千於蔡州,加宜武將軍。自壽州渡淮,敗宋步騎一萬五千於鷂子嶺,遂克安豐軍。”

從金代史料的記載中可以看到,女真紇石烈氏早在金代就已是一個族眾繁多的氏族,並由於族眾龐大,遠在赫舍里氏宗族冠用赫舍裡這一姓氏以前,即有其他族支紇石烈氏中冠用新的姓氏分離出來,由紇石烈氏冠用漢譯高姓的一支,即是這樣分離出去的。至此,今日遼東滿族赫氏宗族的姓氏演變分別為:金、元時期,紇石烈氏(譯漢字姓為高姓);元末明初至清代中期,赫舍里氏;清代後期至今,赫氏。

六、富姓宗族(富察氏——鑲黃旗人)

今日遼東地區滿族中的富氏與傅氏,為同一原始滿族姓氏中富察氏的後裔。富與傅二者之間,只是在冠用漢字時所出現的同音異字。滿族富察氏是清代道光末年,仿效漢族文化習俗,取其滿族多音節姓氏中的第一個音節富、傅,而冠用的漢字姓。

早在明代中期以前,今日富氏的先人在遷徙中,曾經居住在今日吉林省伊通縣境內的阿什河、斡泯河流域。富察氏是以地命名的姓氏。《八旗滿洲氏族通譜》記有:“富察,本系地名,因以為氏。其氏族甚繁,散處於沙濟、葉赫……長白山及各地方。”“富察氏先世旺吉努,滿洲鑲黃旗人,世居沙濟地方,後金初年率族眾投歸,清太祖**哈赤將族眾編為半個佐領,由其統領。”族眾在女真各部的統一戰爭中,多有業績,史料中立傳之人達十數人之多。

查尋富察氏宗族在明代以前的遷徙足跡,他們氏族的原始居住地在黑龍江中下游地區。氏族在隨著歷史上女真人的數次大規模遷徙而逐步南遷。在漫長的歷史歲月裡,遷徙途中遺留下多處氏族居住過的遺址,在宗族譜書中所記注的蜚悠城即是其中的一處。

遠在金、元時期,富察氏的氏族姓氏為蒲察氏,併為金代的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