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人的人品,至少比沒有修煉出金光或者未知底細的人相對可靠。”
心中沒有正氣是無法凝聚出護體金光的,只是標準不同,正氣也是有差別。
大奸大惡,毫無選擇之徒是絕不可能凝聚出金光的。
跟儒家的浩然正氣有些相似,有浩然正氣的人,再壞也有一個限度。
“王兄所想不錯。”
“這倒是一個篩選優秀王室弟子的輔助辦法。”
人心如水,變幻莫測,自然不可能用金光咒作為主要判斷標準。
以前是心懷正氣的人,後面經歷的一些事就可能變成壞人,惡人。
這個事情王室弟子參與朝政的人多的是,不像後世那麼防備宗室。
至於五雷正法,自然不可能拿出來大家都學習,成蟜打算傳給自己的後代。
拿出金光咒已經給贏秦王室做了不小的貢獻,考慮了家族,也應該考慮自己的小家了。
“其實對於王兄來說,修煉什麼的都是輔助,王兄最重要的還是不要過於勞累了。”
“現在王兄年紀輕輕還不覺得,等年紀大了,後果就會顯現出來。”
話能夠說得如此直接的人不多,成蟜算是一個,大多數人也只能委婉勸諫。
“誰不想輕鬆一點呢?”
“但是政務繁忙,為國家計,不得不宵衣旰食啊。”
“政務是怎麼忙也忙不完的,哪怕是十二時辰都不睡覺,依我看關鍵在於制度。”
“得讓下面的人高效的動起來為君分憂,不然不是白養著他們了嗎?”
“小弟有何高見?”
“高見談不上,只是有些不成熟的想法想要跟王兄交流交流。”
“說說看。”
成蟜就把一些關於官制的想法說了出來跟嬴政討論。
當然成蟜不可能和盤托出一套複雜的官職,只是說出一些要點,具體還需要完善。
這完善也不是光他和嬴政完善,至少還需要重臣參與進來。
集思廣益,漏洞才越小,制度才越緊密高效。
跟在成蟜,嬴政身後的蓋聶和趙高越聽臉上的驚訝愈盛。
雖然未窺新官制的全貌,但透露出來的東西已經足以讓人驚訝不已了。
這是一套不同與當今世界任何一國的官制,隻言片語間已然不凡!
嬴政興趣非常大,討論得十分興起,成蟜興致也漸漸上來。
兩人一邊走,一邊討論,漸漸就忘記了時間,天地不知不覺間就被黑暗籠罩,宮燈陸續點亮……
討論得興起,遇到意見不統一的難免就要爭論,聲音不知不覺就大了起來,臉紅脖子粗,跟吵架似的。
這種場景遠遠跟著的宦官宮女嚇得心驚膽顫,趙高和蓋聶也有些不敢勸。
因為兩兄弟現在討論的是一個相當敏感的話題,封駁制度。
在嬴政看來,臣子豈有封駁君王詔書的道理?
就算是不合理也要執行,反正是理解要執行,不理解也要執行!
成蟜就不這麼看,國有錚臣,不亡其國,家有錚子,不亡其家。
中央太過集權,皇帝權勢過大,沒有任何掣肘,真不是什麼好事。
放眼放去,全是阿諛奉承,諂媚君上的軟骨頭怎麼行?
這種環境哪個皇帝能夠不飄啊?
皇帝飄起來,那就是超級大凶之兆了!
在成蟜看來,嬴政在統一後就飄起來了,步子邁得老大,偏偏沒有人敢潑涼水。
結果扯著秦國的蛋了,蛋碎後血流不止,血盡而亡,最終沒有爬起來。
從長遠來看,英明君主還好,但不可能一直英明下去,總有昏庸之君,肆意妄為的君權破壞性太大。
但只要封駁制度深入人心,上下皆遵,再怎麼也能減少破壞程度,留給下一代君王的家底也能厚那麼一些。
成蟜口水廢了一大堆,講了一大堆道理,舉了一大堆例子,總算讓嬴政給動搖了。
不過嬴政還沒有完全死心,還想掙扎一番,說什麼從下一代開始施行讓成蟜給當場否了。
開什麼玩笑啊?
嬴政這個威望最大,類似開國太祖的人物不以身作則,封駁制度還可能深入人心嗎?
君王也不能為所欲為啊,必須要以國事為重。
再說掌握封駁之權的臣子不可能隨便運用這個權利,畢竟是很得罪君王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