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王登基這在哪一國都是大事,一般都會派人邀請其他國家來觀禮,不管人來不來,肯定是要通知的。
其他國家的君王一般不會拒絕派遣使臣觀禮,除了禮節問題,這也是一個瞭解新王的機會,來到王都能夠了解到的東西肯定比在自己國家多。
對於新王有一個大概的瞭解,也方便各國做出各種決策。
收到秦國發來的請柬後,魏國便開始討論該派誰去咸陽觀禮。
這種事情可以選擇的範圍很廣,朝廷的重臣可以,重用的宗室弟子可以,閒散的宗室弟子也可以,就看魏王怎麼想了。
因此,魏國朝會上吵吵嚷嚷,一時間沒有達成統一,直到有朝臣舉薦信陵君魏無忌作為使臣,魏國朝會瞬間為之一靜,隨後更加吵嚷了。
有支援的,有反對的,有渾水摸魚,還有看熱鬧不嫌事大的,吵吵嚷嚷的把年齡不小的老魏王腦袋都有些吵疼了。
大會走流程,小會做決策,人太多,意見就很難統一,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魏王一時間也沒了注意,決定暫時擱置,準備私底下諮詢一下心腹和重臣們的意見,再做決定。
魏王圉首先諮詢的就是龍陽君,龍陽君雖然武功被廢了,但美貌依舊,因此依然得寵愛。
龍陽君自然是堅決反對的,讓信陵君入秦,豈不是羊入虎口?
跟龍陽君分開後,魏圉又問了問身邊心腹內侍的看法。
心腹內侍給出的回答相當有藝術性,根本不正面回答這個問題,只說了一切由魏王圉自專,但晚上就遞上了一則訊息。
訊息是朝會內容傳出去朝廷超過一半的官員反對魏無忌出使秦國,民間更是基本上全持反對意見。
魏圉看完訊息後心情極為糟糕,本打算去找龍陽君耍樂的心思都沒有了。
第二天,魏圉又分別召見了自己的心腹臣子,心腹臣子基本上都是支援魏無忌出使,這讓魏圉心中有了一些安慰。
然而等到召見不是心腹的重臣時,超過一半是反對魏無忌出使秦國,特別是魏國大將軍直言不諱的話語,明確的態度,更是讓魏圉心中紮了一根刺。
等到召見魏國大司空魏庸時,魏庸明確表達了支援魏無忌出使秦國的態度,還詳細列舉了自己支援的理由。
魏庸說什麼秦國絕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殺害他國使臣,否則本就不好的名聲將徹底臭了。
連使臣都不放過,以後六國誰還敢跟他玩?
沒看秦趙世仇,秦國也沒有幹過殺過趙國使臣的事情嘛,那些持反對意見的完全是多慮了。
末了,隱晦的暗示了一句持反對意見的人都有見不得人的私心。
最後又說魏無忌出使秦國,能展現魏國器量,揚威秦國,揚威天下,使得秦國和天下人都不敢小覷魏國,更不敢小覷王上你啊。
意思就是那麼個意思,魏王圉覺得魏庸說得有理有據,再加上心中的刺便下定了決心讓魏無忌出使秦國。
你們不讓,那我偏要,讓你們知道這魏國的主人是我,而不是魏無忌!
等魏庸離開了,魏圉便立即就下詔了,詔書中還引用了魏庸說的理由。
下過詔後,魏圉獨自思考了一會兒,發現讓魏無忌出使秦國,自己好像怎麼樣也不會虧……
魏無忌如果沒死,讓重創了秦軍的魏無忌去秦國耀武揚威,正好展現了魏國的強大,說不定能夠讓秦國盯著趙國和韓國打,少來攻擊魏國。
一個世仇,一個軟柿子,捏他們倆不比捏魏國合適嗎?
如果魏無忌死在了秦國手中,那好像更好了,不用他背罵名,就替自己以及自己的繼任者除掉了一個威脅王位的心腹大患。
以魏無忌的身份,地位,名望,魏王圉還真不敢殺了魏無忌,除去官職,讓其賦閒就是極限了,還得從地方找補,以堵住一點悠悠之口,爵位更是絕不敢動。
秦國如果殺死了魏無忌,絕對會成為天下公憤,到時候各國聯絡會更加緊密,說不定齊國也會加入反秦陣營,到時候魏國豈不是更安全了?
到時候,一方有難,八方支援,有沒有魏無忌好像也無所謂了。
魏圉覺悟了,十分愉悅吩咐內侍擺駕出宮。
他要去龍陽君的府邸好好嗨皮一番。
魏圉到達龍陽君府,詔書也到達了信陵君府,正式的王命下達。
魏無忌不管願不願意,都得奉詔,除非他想放棄在魏國的一切,浪跡天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