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這裡,幹得越努力,幹得越多,回報就越大,有他庇護,努力,才能,回報是成正比的,是真正的一分耕耘,一分收穫!
接著三人繼續討論學宮之事,首先是學宮授課的科目。
商討完畢後,三人一致認為律法,行政,歷史三科為必修,其他科目為選修。
每一名學子至少要選修一科,想要畢業,四科必須達到標準。
自認為學習能力強的可以選修更多科目,畢業標準不會變,但畢業成功後分配地方及待遇會更好一些。
為了防止某一科太過火熱,某一科太過冷門,三人商討後決定限制選修科目的報名人數,一旦滿員,多餘的人調整到其他科目去。
自己感興趣的科目都搶不到,一點也不積極,這樣的人上進心太弱,未來成就肯定有限。
科目之後是學子的待遇問題,
這玩意不可能讓寒門學子負擔,大部分寒門學子根本負擔不起,讀書從來都是一件花費巨大的事情,所謂窮文富武也只是相對而已。
貴族弟子當然負擔得起,不過寒門弟子免費,貴族弟子反而要自己出錢,那還不吵翻天,鬧翻天了?
所以只能都免了。
在學宮裡面,一切待遇都一視同仁,包括衣食住行,筆墨紙硯等等,絕不可能搞什麼特殊,兩種弟子混合分配,絕不能涇渭分明。
若是貴族弟子憋得難受,可以在假期外出打牙祭之類的,反正學宮裡是絕不會體現出明顯的差距。
若是連這些都忍受不了,那就可以滾出學宮了。
三人詳細計算了一番花費,在這個過程,成嶠展現出了令嬴政和呂不韋目瞪口呆的心算能力。
最終結果顯示,如果以寒門弟子的標準,對於商會賺來的財富而言完全是灑灑水,就算考慮到貴族弟子,標準再提高一截,負擔也沒有問題。
等到後續錢財送來,就是負擔整個秦國學宮學子也不成問題,但等以後學宮擴張到天下,就萬萬負擔不起了。
那個時候學子就要出一部分費用了,秦國的學宮也不例外,不能搞特殊化。
三人商量了一個時辰左右,確定了大概的方略後才各自散去。
------題外話------
沒有存稿了,因此更新得比較晚,國子監架構有興趣的自己搜吧,寫出來說不定要被說成水成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