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在農曆十二月二十四日,灶神上天向玉帝報告戶主善惡情況,上天的日子為十天,到第二年正月初四下凡。在灶神動身之前,家家戶戶都要為其餞行。
按J省的風俗,陰曆十二月二十三日為官家祭葷灶之日,二十四日是普通民家祭素灶之日,而水上居民則於二十五日祭灶。
所以村民們都是在二十四日祭灶,蘇纓和林達家中並沒有灶神籠,連灶神圖都沒有,就跟到張得寶家裡湊熱鬧,幫忙買了灶糖灶餅和新的灶神圖,做了一桌好菜。
過去人家說祭葷灶得要用雞、鴨、魚、肉、灶糖、灶餅、美酒等供之;祭素灶除了灶糖灶餅外,還有甘蔗、孛薺、紅棗、花生、金針、木耳等,但到了現在葷灶和素灶已經不分家了。
祭供將畢,將舊的灶神圖撕下火化,貼上新的灶神圖,以示送舊迎新。
村裡霹靂啪啦的鞭炮放得震天響,隨處都能聞到濃濃的硝煙味,不對,應該是年味,雖然天氣有些陰沉沉,但所有人的臉上都洋溢著喜氣。
()免費電子書下載
梁小玲他們幾個孩子嘴裡唱著童謠:“祭灶祭糊塗,灶前一隻銅香爐,元寶是儂襟,金褲是儂糊,灶君上天好講話,灶媽落地保佑儂,保佑儂爹有錢賺,保佑儂媽有錢長,保佑儂哥討兄嫂,保佑儂讀書變聰明。。。。。。”
蘇纓越聽越有趣,這首童謠完全是用方言唱的,有一些俚語她還從沒聽過。
難怪說過年最高興的就是小孩子了,看到梁小玲她們幾個口袋裡塞滿了灶糖灶餅,又笑又跳高興不已,張沐嘴裡還塞滿了灶餅,話都講不清楚了。
在祭灶節前,外公外婆要給男女外孫送灶糖灶餅,有幾個男女外孫,就得送幾包,每包還要附送一張“花面殼”(假面具)有唐僧、沙和尚、孫悟空、豬八戒等,蘇纓想起她的外公外婆過去也是這樣疼愛她,忍不住別過臉去偷偷抹了一把眼淚。
“村裡的小年夜就是熱鬧啊。”林達對張得寶道。
“啥小年夜啊,外地人才管祭灶叫小年夜,咱們這裡的小年夜是除夕的前一天,你這孩子連這都分不清。”張得寶數落道。
“這我還真不知道。”林達不好意思的說,她看電視上網路上鋪天蓋地的都說今天是小年夜也就信了,還不知道各地的習俗不一樣。
過年前還有一樣重要的事情就是做年糕,年糕又稱“年年糕”,與“年年高”諧音,寓意著人們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所以前人有詩稱年糕:“年糕寓意稍雲深,白色如銀黃|色金。年歲盼高時時利,虔誠默祝望財臨。”
北方的年夜喜歡包餃子吃,而南方的年夜飯則少不了年糕,而且各地的年糕也有挺大的區別。
蘇纓想起小時候過年的時候在外婆家,外公外婆、爸爸媽媽和大姨小姨他們都擠在小房子裡,大家都忙著做年糕,她們這三個小女孩就在一邊竄來竄去,東摸摸西玩玩,淨給大人添亂,捱了訓斥也嬉皮笑臉的,那樣的熱鬧才叫過年啊。
J省的年糕猶如一個托盤,且甜鹹兼備,品種非常多,蘇纓和林達他們只打算做紅年糕、白年糕、芋丸和肉丸四種。
年糕的製作,全憑手工,前一天就要先把米浸泡一夜,村裡有石磨,大家排著隊用石磨把米磨成漿。
把米漿裝進布袋後,袋上放上石頭重壓,等水分瀝乾後,再將米團取出,加上配料、調味,然後放蒸籠中以炭火慢慢蒸熟。
要做出十斤的年糕,糯米與大米的比例約為八比二,再加上五斤紅糖喝三兩花生油,這樣做出來的年糕粘粘的、香香的,軟硬適中。
蘇纓和林達還從沒做過年糕,自然又是張德寶來幫他們,不過張德寶是老觀念,說蒸制年糕的成敗,關係著來年運氣的好壞,所以蒸年糕時有一堆禁忌,例如不準說不吉祥的話,不準大聲吵鬧,一定要蒸熟等等。
真麼悶頭幹活可把兩人給悶壞了,偷偷在張德寶身後伸舌頭做鬼臉。
除了紅、白年糕,還有芋丸、肉丸兩種節令小吃過春節必不可少。雖說原料也都屬平常,但配料獨特,便很有些“另類”了。像芋丸,原料為大米和芋頭,但大米必須用早秈,芋頭必用白芋。大米加小茴香磨漿摻上芋頭絲,再加魚露、鹽巴倒進籠中蒸熟,放冷後再切成三角形塊狀,置入熱油鍋中炸成金黃|色,入口則酥,香嫩軟兼具。
芋丸、肉丸外形並非是“丸”,而是直徑半寸的“半丸”,也不知為什麼要給它起個“丸”的名字。
做肉丸除了用白芋頭絲、薯粉和紅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