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可以在那裡徹底歸化,而且會消滅許多土著的型別。另一方面,從前很少有一種南半球的生物曾在歐洲的任何部分變為野生的,根據這種事實,如果把紐西蘭的一切生物
放到大不列顛去,我們很可懷疑它們之中是否會有很多的數目能夠奪取現在被英國植物和動物佔據著的地方。從這種觀點來看,大不列顛的生物在等級上要比紐西蘭的生物高得多了。然而最熟練的博物學者,根據二地物種的調查,並不能預見到這種結果。
阿加西斯和若干其他有高度能力的鑑定者都堅決主張,古代動物與同綱的近代動物的胚胎在某種程度上是類似的;而且絕滅型別在地質上的演替與現存型別的胚胎髮育是近乎平行的。這種觀點與我們的學說極其一致。在下章裡我當說明成體和胚胎的差異是由於變異在一個不很早的時期發生、而在相應年齡得到遺傳的原故。這種過程,聽任胚胎幾乎保持不變,同時使成體在連續的世代中繼續不斷地增加差異。周此胚胎好像是被自然界保留下來的一張圖畫,它描繪著物種先前未曾大事變化過的狀態。這種觀點大概是正確的,然而也許永遠不能得到證明。例如,最古的已知哺乳類、爬行類和魚類都嚴格地屬於它們的本綱,雖然它們之中有些老型別彼此之間的差異比今日同群的典型成員彼此之間的差異稍少,但要想找尋具有脊推動物共同胚胎特性的動物,恐非等到在寒武紀地層的最下部發見富有化石的岩床之後,大概是不可能的——但發見這種地層的機會是很少的。
在第三紀末期同一地域內同樣模式的演替
許多年前克利夫特先生(Mr。Clift)曾闡明,從澳洲洞穴內找到的化石哺乳動物與該洲的現存有袋類是密切近似的。在南美洲拉普拉他的若干地方發見的類似犰狳甲片的巨大甲片中,同樣的關係也是顯著的,甚至未經訓練的眼睛也可以看出。歐文教授曾以最動人的方式闡明,在拉普拉他埋藏的無數化石哺乳動物,大多數與南美洲的模式有關係。從倫德(MM。Lund)和克勞森(Clausen)在巴西洞穴裡採集的豐富化石骨中,可以更明白地看到這種關係,這等事實給我的印象極深,我曾在1839年和1845年堅決主張“模式演替的法則”和“同一大陸上死亡者和生存者之間的奇妙關係”,歐文教授後來把這種概念擴充套件到“舊世界”的哺乳動物上去。在這位作者複製的紐西蘭絕滅巨型鳥中,我們看到同樣的法則。我們在巴西洞穴的鳥類中也可看到同樣的法則。伍德沃德教授曾闡明同樣的法則對於海棲貝類也是適用的,但是由於大多數軟體動物分佈廣闊,所以它們並沒有很好地表現出這種法則。還可舉出其他的例子,如馬得拉的絕滅陸棲貝類與現存陸棲貝類之間的關係,以亞拉爾裡海(Aralo…Caspian)的絕滅鹼水貝類與現存鹼水貝類之間的關係。
那麼,同一地域內同一模式的演替這個值得注意的法則意味著什麼呢?如果有人把同緯度下澳洲的和南美洲的某些地方的現存氣候加以比較之後,就企圖以不同的物理條件來解釋這兩個大陸上生物的不同,而另一方面又以相同的物理條件來解釋第三紀末期內各個大陸上同一模式的一致,那麼,他可算是大膽了。也不能斷言有袋類主要或僅僅產於澳洲:貧齒類以及其他美洲模式的動物僅僅產於南美洲,是一種不變的法則。因為我們知道,在古代歐洲曾有許多有袋類動物棲住過;並且我在上述出版物中曾經闡明美洲陸棲哺乳類的分佈法則,從前和現在是不同的。從前北美洲非常具有該大陸南半部分的特性;南半部分從前也比今天更為密切近似北半部分。根據福爾克納和考特利(Cautley)的發見,同樣地我們知道印度北部的哺乳動物,從前比今天更為密切近似非洲的哺乳動物。關於海棲動物的分佈,也可以舉出類似的事實來。
按照伴隨著變異的生物由來學說,同一地域內同樣模式持久地但並非不變地演替這一偉大法則,便立刻得到說明;因為世界各地的生物,在以後連續的時間內,顯然都傾向於把密切近似而又有某種程度變異的後代遺留在該地,如果一個大陸上的生物從前曾與另一大陸上砌生物差異很大,那麼它們的變異了的後代將會按照近乎同樣的方式和程度發生更大的差異。但是經過了很長的間隔期間以後,同時經過了容許大量互相遷徙的巨大地理變化以後,較弱的型別會讓位給更佔優勢的型別,而生物的分佈就完全不會一成不變了。
有人也許以嘲笑的方式來問,我是否曾假定從前生活在南美洲的大懶獸以及其他近似的大怪物曾遺留下樹懶、犰狳和食蟻獸作為它們的退化了的後代,這是完全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