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部分(3 / 4)

一致,沒有了自主安排的權利,只剩下“全天候”投入戰鬥的義務,除了吃飯、排洩和睡眠的時間屬於自己,其他的一切時間都在戰鬥,都是為了戰爭。如果硬要找出細微的差別,用某位嘎民兵的俏皮話說,“當兵的只能在夢裡摟女人,我們還能抓空和老婆睡一小覺”。

“全戰程兵”:從1949年新中國成立開始,到1979年人大常委《告臺灣同胞書》發表為止,金門和廈門對打的炮聲整整響徹了30年,堪稱中國近代戰爭史上的馬拉松。30年,在廈門服役計程車兵退伍了一茬又一茬,但這裡的民兵“不退伍”,他們實行的是“全戰程服役制”,不知多少民兵在一個哨位上由年輕後生站成了白髮老翁。30年,中國大陸版圖萬分之九千九百九十九的面積早已實現和平,只有廈門一隅萬分之一的地面一直處於戰爭狀態,長久的和平陽光與長久的戰爭暗影同時存在,這是怎樣的一幅對比度強烈的歷史圖畫呀。我以為,我們這些享受和平完全感受不到戰爭的幸運兒理應向那些為了和平為了統一而在戰爭狀態中默默堅持鬥爭的人們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全自費兵”:士兵的衣食訓練有軍費保障。民兵沒有。前線民兵為國防付出的辛勞做出的貢獻絕不亞於士兵,但他們連最微不足道計程車兵津貼費也從未領取過一次。民兵是農民、漁民,同樣依賴腳下的土地和身邊的大海討生活。民兵又是武裝起來的特殊農民、漁民,討來了生活的第一目的早已不是為了生活而是為了戰鬥。前線民兵,正是這樣一支不吃皇糧自費供養的優秀出色的國防力量。於是,另一個巨大的歷史反差也隨之形成:許多前線老民兵在戰鬥中出生入死,致傷致殘,支前擁軍了一輩子,好不容易和平了,改革開放了,他們也老了,幹不動了,好時光似乎同他們無緣,退休金醫療費更從來與他們無緣,他們晚年的生活發生了危機。在這裡,貢獻與補償,不是不成比例,而是根本就沒有比例。採訪中,不知聽到多少老民兵向我訴說他們的苦衷,但我無能為力,我能做的只有大聲呼籲,盼望老民兵老有所養的問題能夠得到妥善解決。

廈門前線民兵無疑是歷史上中國民兵大軍中的佼佼者,忽略了他們的業績,任何關於那場炮戰的記述便顯得破碎而不完整。自然,記錄過去的功勳,並不僅僅是為了給歷史造一座紀念碑,同時也是為了再現一幅宏偉畫面的全景,讓世人更清晰地看到,如果在中國爆發一場反對侵略與統一國土的大規模戰爭,採取的將是怎樣一類模式,呈現的將是怎樣一種場景。1958年的廈門,已經為毛澤東人民戰爭的理論和構思做出了最好的註腳。

西方軍事評論家邁勒先生肯定注意到在廈門所發生的事情了,他寫道:“當數以萬計的健康男女如同軍隊一樣組織起來,握有子彈上膛的步槍衝鋒槍機關槍,甚至還擁有地雷和大炮,入侵者唯一可做的事就是不要不負責任地踏上那片危險叢生的國土。倘若八國聯軍打算進行第二次遠征,最可慮的一定不是中國裝備落後的常備軍,而是在毛的頭腦中創作、在最偏僻的村寨也得到完全貫徹的一個叫做‘全民皆兵’的軍事戰略。毛戰略與西方戰略的不同處是,毛看重人和精神,西方重視武器和物質。”

根據邁勒先生的提示,我遂把鏡頭對準了那些構成毛澤東軍事戰略的具體的人。

2

讀小學6年級時, 語文課本中有一篇記敘炮擊金門的課文《女鄉長》,於是帶著紅領巾的我第一次聽說了洪秀叢這個名字,並牢牢印到在記憶裡。

1958年,洪秀叢是面積0。6平方公里的小嶝鄉千餘居民的父母官(鄉長)。

洪秀叢的小嶝與鄰近的大嶝是很典型的姊妹島。

南朝沈約五言詩《從軍行》有“雲縈九折等,風捲萬里波”的名句。嶝,為登山小道的泛稱。大、小嶝島無山,緣何取名“嶝”,已無從考證,大概古時赴金,必經大、小嶝,古人遂把二島喻為登臨金門北太武的第一、二級臺階,如此理解,島名便與沈約詩的意境相吻合了。總之,“嶝”體現了兩座小島與金門密切親近的關係,以及它們處於廈、金交通特殊重要的位置,大體不會錯。

彈丸小嶝距金門最近點3000米,又正對北太武山,是大陸方面理想天成的抵近火力支撐點,炮口高昂,直指胡璉金防部的鼻樑。用洪秀叢的話說:大、小金門若是臺灣扼控廈門咽喉的利劍,大、小嶝島便是廈門抵在金門腰腹的短刃,大自然的安排就是這般公道,在金門給廈門添亂的同時,也要讓它嚐嚐大、小嶝帶給它的麻煩。

戰略地位的顯赫,致使洪秀叢轄地落下的炮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