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他留下夫人和兒子鄭經等一部分人馬堅守廈門,自己親率萬精兵,分乘幾百艘戰船東征。鄭軍從金門料羅灣出發,乘風破浪向臺灣進發。他的座艦,一馬當先,行駛在船隊的頭裡。他對水手們說:“弟兄們,我們要在明天早晨趕到鹿耳門!”大家齊聲答道:“大將軍,我們明早一定要到達鹿耳門!”“我們要報仇雪恨,收復臺灣!”群情激奮、鬥志昂揚。兩天後,鄭軍船隊乘大潮順利地從鹿耳門登上了臺灣島,與駐守在那裡的荷夷展開了英勇搏鬥。荷夷節節敗退,龜縮在赤嵌城(今臺南地區)負隅頑抗,一時很難取勝。這時,有人獻策說,赤嵌城的水是從城外高地流下來的,如果切斷水源,敵人就會不攻自破。鄭成功聽了很高興,立刻派人去城外高地切斷水源。沒有了水,荷蘭人揆一慌了神,赤嵌是他苦心經營40年的老巢,如今毀於一旦,能不著急嗎? 揆一不得不下令撤退了。對熱蘭遮和其他地方的敵人,鄭成功採取分割包圍、斷絕糧源的方法,使之坐以待斃。鄭成功收復赤嵌後,對荷蘭人雅可布說:“請你轉告揆一,臺灣是中國的疆土,不允許外國人霸佔。我這次來,是來開墾種地的,如果督辦閣下肯放下武器,獻出熱蘭遮,我們一定保證你們安全離開!”經過八個月的戰鬥,康熙元年即1662年2月1日,荷夷所在各處紛紛掛起了白旗,荷蘭總督揆一宣佈投降。
荷蘭侵略者灰溜溜離開了臺灣,寶島臺灣重新回到祖國大陸的懷抱。
。。
一、勢篇(1)
本篇論述的中心是戰爭中的“奇”與“正”的變化,“擇人而任勢”,運用靈活多變的戰法,出奇而制勝。作者強調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投敵所好,誘其上鉤的作戰原則。
原文:
孫子曰:凡治眾如治寡,分數是也。鬥眾如鬥寡,形名是也。三軍之眾,可使必受敵而無敗者,奇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碬投卵者,虛實是也。
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河。終而復始,日月是也。死而復生,四時是也。聲不過五,五聲之變,不可勝聽也。色不過五,五色之變,不可勝觀也。味不過五,五味之變,不可勝嘗也。戰勢不過奇正,奇正之變,不可勝窮也。奇正相生,如迴圈之無端,孰能窮之?激水之疾,至於漂石者,勢也;鷙鳥之疾,至於毀折者,節也。
是故善戰者,其勢險,其節短。勢如彍弩,節如發機。紛紛紜紜,鬥亂而不可亂也;渾渾沌沌,形圓而不可敗也。亂生於治,怯生於勇,弱生於強。治亂,數也;勇怯,勢也;強弱,形也。故善動敵者,形之,敵必從之,予之,敵必取之;以利動之,以卒待之。
故善戰者,求之於勢,不責於人,故能擇人而任勢。任勢者,其戰人也,如轉木石。木石之性,安則靜,危則動,方則止,圓則行。故善戰人之勢,如轉圓石於千仞之山者,勢也。
講解:
在戰爭中要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作用,造成和利用有利的態勢,出奇制勝地打擊敵人。
孫子說,管理大部隊和管理小部隊一樣,是軍隊的組織編制問題。打敵之大部隊和打敵之小部隊一樣,這是方陣排列組合問題。全軍能在遭受敵人進攻的時候而不失敗,這是“奇正”的戰術運用問題。軍隊進攻來犯之敵,要能像以石擊卵那樣,所向無敵,這是“虛實”的戰術運用問題。
一般來說,作戰都是用“正”兵當敵,“奇”兵制勝。所以善於出奇兵制勝的人,其戰法變幻莫測,像天地一樣不可窮盡,像江河一樣不會枯竭。像日月星辰的執行,春夏秋冬迴圈往復,四季更迭。音樂也不過是五個音符,變化起來聽不勝聽,顏色不過五種(應為七種),變化起來看不勝看。滋味不過五味,變化起來也嘗不勝嘗。這些都和行軍打仗差不多,作戰戰術不過“奇”與“正”,可是變化起來就無窮無盡了,好比圓環,無始無終,無人能窮盡它。公元前718年,鄭國進攻衛國,燕國聞訊出兵救衛,與鄭軍在北制(今河南省滎陽縣境)相遇。鄭軍以三軍部署在燕軍的正面,另派出一部偷襲其側後。燕軍只注意了正面之敵,忽略了背後之敵,結果受到鄭軍小股部隊的突然襲擊,大敗。《水滸傳》是毛澤東很愛看的一本小說,甚至到了晚年,他還和友人討論《水滸傳》中的問題。他是把它當作一本描寫老百姓反抗官府欺壓百姓的政治小說來看的,並贊成反抗腐敗官僚的梁山好漢。《毛選四卷》裡有他引證林沖與洪教頭對打的一段精彩文字。林沖是被逼上梁山的好漢,愚蠢而霸道的洪教頭連喚幾個“來,來,來”,被退讓的林沖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