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2 / 4)

小說:李嘉誠全傳 作者:指環王

股票達25%,他入局出任董事。1979年,他所持的股份增購至40%,順理成章坐上青洲英泥董事局主席之位。

李嘉誠完全收購和黃洋行先後達3年,1981年伊始,他正式出任和黃集團董事局主席。

港刊稱,“以鬼治鬼”是李超人完成收購英資企業後的治理大計。青洲英泥的行政總裁選留布魯嘉,和黃集團的行政總裁是李察信。

1982年秋,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赴北京就香港的政治前途與中方談判,香港英人惶恐不安,信心危機席捲香江。李察信竭力主張和黃集團將重心轉向海外發展,李嘉誠卻看好香港前途。

兩人在發展方向上分歧嚴重,導致了李察信的辭職。接替行政總裁一職的是另一位英籍人士—馬世民。馬世民上任不久就參與收購英資港燈集團,並出任港燈主席。

西蒙·默裡(Simon Murray)1940年生於英國累斯特(Leicester),馬世民是他來香港後取的中文名。

馬世民未讀大學,他說他的大學就是人生。他有不凡的經歷,19歲跑去參加法國僱傭兵團,派駐阿爾及利亞作戰。他後來把他的經歷寫成一部名為《Legionaire》的小說,成為轟動一時的暢銷書。

1966年,馬世民來到英殖民地香港,進入最負盛名的怡和洋行工作。他形容自己就像個推銷員,牆紙、果仁、鋼材、機器、電器等,什麼都賣過。其中的3年,他被派駐怡和在泰國的分支機構,負責怡和地產的建築合約,他借用一種華人獨鍾的藥品——稱自己是萬金油。

也正是他在多種領域經受過鍛鍊,李嘉誠在物色綜合性集團和黃行政總裁時,把馬世民列為首選。

馬世民在怡和服務了14年,深得怡和重視,他是多間公司的執行董事,如怡和工程、金門建築等。20世紀70年代後期,他還被派往倫敦大學和美國斯坦福大學,專修經濟管理專業課程。

20世紀70年代末的一天,馬世民代表怡和貿易來長實推銷冷氣機,希望長實在未來的大廈建築中,採用怡和經銷的冷氣系統。他竭力要見李嘉誠,李嘉誠並不過問這一類“小事”,還是同意會見這位倔強的“鬼佬”經理。

這次會面,彼此都留下深刻印象。馬世民自我評價說:“目前來說,我的能力和經驗還有待於邊幹邊學,但香港是這樣,只要你拿出真本事來做生意,你就會學得很快。”

馬世民還說:“我屬龍,用你們中國人的話說,是龍的兒子。”李嘉誠也屬龍,不過,比馬世民整整大12歲。李嘉誠與馬世民就好些話題交換了意見,對這位“龍老弟”頗有好感。

1980年,40歲的馬世民決定告別打工生涯,自立門戶創立Davenham工程顧問公司,承接新加坡地鐵工程。

1982年後,李嘉誠與和黃行政總裁李察信,在“立足香港”問題上分歧加深。李察信去意已定,李嘉誠積極物色接任人選,竭力拉馬世民加盟。

1984年,李嘉誠透過和黃收購了馬世民的Davenham公司,委任他任和黃第二把手——董事行政總裁。

馬世民一上任,便為和黃賺大錢,並輔佐李嘉誠成功地收購港燈集團。是為當時華資進軍英資四大戰役(李嘉誠收購和黃、港燈,包玉剛收購九龍倉、會德豐)中的一役。

香港電燈有限公司(港燈)於1889年1月24日註冊成立,於1890年12月1日向港島供電。發起人是保羅·遮打爵士,股東是各英資洋行。

港燈是香港第二大電力集團,另一間是為英籍猶太家族嘉道理控制的中華電力集團,供電範圍是九龍新界。二戰之前,港燈座大;二戰後,九龍新界人口激增,工廠林立,中電後來者居上,賺得盤滿缽滿,還籌劃向廣東供電。

港燈是香港十大英資上市公司之一,九十餘年來,一直是獨立的公眾持股公司。港燈收入穩定,加之港府正準備出臺“鼓勵用電的收費制(用電量愈多愈便宜),港燈的供電量將會有大的增長,盈利自會遞增。用電就像人要吃飯一樣,經濟的盛衰,都不會對電業構成太大的影響。

港燈是一塊大肥肉,惹人垂涎。據1981~1982年市場傳,怡和、長江、佳寧等集團都有覬覦之意。

這一時期,在海外投資回報不佳的怡和系置地,捲土重來——在港大肆擴張,大擲銀彈購入電話公司、港燈公司的公用股份,並以破本港開埠以來最高地價的47。5億港元,投得中環地王,用以開發“交易廣場”的浩大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