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獲得加拿大帝國商業銀行的信任,日後發展為合作伙伴關係,進而為李嘉誠進軍海外架起一道橋樑。
其後的七八年間,長江的塑膠業繼續產銷兩旺的良好勢頭。當時全港的塑膠業亦一派興旺。據當時的港刊報道:
“本港塑膠花工業,喜氣洋溢,美國在聖誕節期間,塑膠花的暢銷情形,創有史以來最高紀錄。美國塑膠花進口商的所有已運到之塑膠花全數銷清,尚供不應求……
“目前世界塑膠花貿易,香港佔80%。香港成為最大的供應來源,且已獲得價廉物美之好感。除美國之外,近時日本、西德、澳洲去貨均已增多。”
塑膠花為李嘉誠帶來數千萬港元的盈利,長江成為世界最大的塑膠花生產廠家,李嘉誠“塑膠花大王”的美名,不僅蜚聲全港,還為世界的塑膠同行所側目。
由於李嘉誠在塑膠業的實力及聲譽,他被推選為香港潮聯塑膠製造業商會主席。
潮籍塑膠商在香港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陳荊淮先生在《香港潮商經濟發展述略》中談道:
“20世紀50年代初塑膠熱潮來到的時候,潮商在這個行業中處於明顯的落後地位。50年代後期這種狀況開始改變,從事塑膠業的潮商越來越多,據估計,潮商塑膠廠已佔該行業總廠數的40%左右……1959年正是香港經濟完成歷史轉變、全面起飛的時候。1969年,全港塑膠出口金額14。4257億元,比1959年1。6214億元上升9倍多;而這個出口額中潮商約佔55%。”
在潮商的塑膠熱中,李嘉誠起了很好的榜樣作用,激勵潮商加入這一行業。李嘉誠在傾心發展自己事業的同時,也給予了潮商同業一定的幫助。
李嘉誠一直認為,他比較熱衷,也比較擅長經商,而對擔任政府和社團公職不感興趣。這應該是事實。不過,他在任潮聯塑膠業商會主席期間,仍不虛此任,不孚眾望,做了一件至今功德無量的事。
1973年,因中東戰爭引發的石油危機席捲全球,全球經濟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香港的塑膠原料全部依賴進口,價格由年初的每磅6角5仙到秋後竟暴漲到每磅4~5元。塑膠製造業一片恐慌,如臨末日。不少廠家因未儲備原料,被迫停產,瀕臨倒閉。
本港的塑膠原料,全部為入口商壟斷。其實,價格暴漲的根本原因,還不是石油危機,國外塑膠原料的出口離岸價只是略有上漲。主要是本港的入口商利用業界因石油危機產生的恐慌心理,壟斷價格,一致提價。又由於炒家的介入,把價格炒到廠家難以接受的高位。
在這場關係到香港塑膠業生死存亡的危機中,身為潮聯塑膠業商會主席的李嘉誠,挺身而出,掛帥救業。此時,李嘉誠的經營重點已轉移到地產,收益頗豐,塑膠原料危機,對長江整個事業,影響並不大。李嘉誠這樣做,主要是出於公心和義務。
在李嘉誠的倡導和牽頭下,數百家塑膠廠家,入股組建了聯合塑膠原料公司,其中還有非潮籍塑膠商。原先單個塑膠廠家無法直接由國外入口塑膠原料,是因為購貨量太小,對方不予理睬。現在由聯合塑膠原料公司出面,很快達成交易,所購進的原料,按實價分配給股東廠家。在這種形勢下,其他原料入口商不得不降價。
籠罩全港塑膠業兩年之久的原料危機,從此煙消雲散。
李嘉誠在救業大行動中,還有驚人之舉。他從長江公司的庫存原料中,勻出12。43萬磅,以低於市價一半的價格救援停工待料的會員廠家。直接購入國外出口商的原料後,他又把長江本身的配額——20萬磅硬膠原膠,以原價轉讓給需量大的廠家。
在危難之中,受李嘉誠幫助的廠家達幾百家之多。
“盛極必衰,月盈必虧。”先父在世時,曾與李嘉誠談論過道家的樸素辯證法。
執本港塑膠花牛耳的李嘉誠,常會思考這樣的問題:塑膠花的大好年景還會持續多久?
一個顯而易見的現象:塑膠廠遍地開花,塑膠花氾濫成災。據港府勞工處註冊登記的資料,塑膠及玩具業廠家,1960年為557家,1968年增加到1900家,1972年則猛增到3359家。該行業的就業人員,由1960年佔全港製造業勞工總數的8。4%,增加到1972年的13。2%。據估計,該行業的廠家,有半數以上是塑膠花專業廠和兼營塑膠花的。
長江擁有穩固的大客戶,銷路不成問題。可有不少塑膠花廠家銷路不暢。競爭變得日益殘酷,終將對長江產生不利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