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部分(3 / 4)

小說:中國黃埔軍校 作者:希望之舟

嚴肅穆,琉璃瓦頂極具民族特色。穿過高大莊嚴的牌坊往上走,沿著古樸寂靜的墓道,即來到東征烈士墓園。1925年廣東革命政府為統一廣東,對陳炯明叛軍等軍閥進行討伐,在東征陣亡烈士紀念坊(1986年攝影)歷次戰鬥中,軍校師生付出了巨大的犧牲,東征陣亡烈士墓園就是為了紀念在歷次戰役中犧牲的烈士們而建立的。墓園裡,曾經“聞著相互的汗臭味,相視而笑”的靈魂,在松柏深處相偎長眠。

東征陣亡烈士墓園,是黃埔島上最大的墓群,安葬著516位烈士遺骸,坐落在黃埔軍校校本部西南面平崗萬松嶺。墓園始建於1925年,次年6月落成,面積5萬多平方米,由紀念坊、墓道、墓冢、記功坊、入伍生和學生墓群、士兵集體墓群、蔡光舉烈士墓、17少將墓等構成,氣勢宏偉,有“小黃花崗”之稱。其中,紀念坊、墓道、墓冢、記功坊構成了墓園長達數百米的中軸線,從珠江邊直達半山腰。蔡光舉烈士墓位於中軸線東側,17位出自軍校的將校墓位於中軸線西側。

1936年,黃埔軍校在墓園正門前增建東征陣亡烈士紀念坊和碼頭。紀念坊面臨珠江,用花崗石和紅磚建成,有3個斗拱形門,上蓋琉璃瓦,門頂上方刻著黃埔軍校校長蔣介石題寫的“東江陣亡烈士紀念坊”9個鑲金大篆體字。沿著墓道直上,就是規模宏大的烈士墓冢,墓冢成正方形,鋼筋水泥構築,安葬兩次東征時陣亡的黃埔軍校師生的遺骸或骨灰,總面積100多平方米。墓群四周繞鐵欄杆,中間是一座由4根古羅馬式圓柱拱起的斗笠式碑亭,是墓群的主墓。碑亭正中立石碑,刻“東征陣亡烈士墓”。碑亭是東征陣亡將士墓群的主體建築。

碑亭後有一座兩層3個門洞的城樓式記功坊,門洞的牆壁上鐫刻烈士的英名。坊內側分別有樓梯上行,坊上刻“東征陣亡烈士記功坊”,坊內壁鑲有3塊石碑:其一是“國民革命軍軍官學校陣亡將士紀念碑”,鐫刻黃埔軍校官兵在東征中的輝煌戰績,他們都是當年在討伐東江東征陣亡烈士記功坊軍閥陳炯明戰鬥中犧牲的黃埔將士,其中共產黨員佔絕大多數;其二是“國民革命軍軍官學校陣亡將士題名碑”,列有237位烈士的英名(含1926年6月在獵德陣亡的連長王聲聰),此碑立於1928年,當時國共兩黨分裂,許多共產黨員烈士的姓名沒有列入;其三是“陸軍中將劉君墓碑”,記述的是國民革命軍第4團團長劉堯宸的生平和他在攻打惠州時的犧牲經過。

當年的黃埔軍校為緬懷先烈,讓後人銘記東征將士的英雄事蹟,在第一次東征結束後就決定建立東征陣亡將士公墓,並於1925年4月間,在黃埔島勘察選擇建墓地點。4月21日,周恩來奉命組織“撫卹東征陣亡將士委員會”,調查各位東征陣亡將士及其埋葬地點,開始籌建東征陣亡將士公墓。12月15日,黃埔軍校決定在本島的平崗修建東征陣亡將士公墓,並派人前往東江惠州、河源、淡水、五華、棉湖等地的戰場上收集烈士遺骸,運回墓園安葬。東征陣亡烈士墓園於1925年12月動工興建,1926年4月下葬烈士遺骸,墓塋6月竣工。6月16日,黃埔軍校舉行東征陣亡烈士墓園竣工暨軍校成立兩週年大會。國民政府要員、高階將領、社會名流和黃埔軍校師生數千人參加。蔣介石主持大會,率眾致祭。他致辭說:“所有兩次東征及掃除楊、劉及沙基慘案各位殉難烈士,差不多統統集中葬在這裡,這一點是我們同志所可安慰各位烈士英魂的。”國民政府主席譚延輳А⑺樟�嘸豆宋時�尥ⅰ⒐�窀錈���1軍軍長何應欽、第7軍軍長李宗仁等分別在會上致辭。東征陣亡烈士墓園的整個工程,分為兩個階段建造完成。第一階段,即1926年6月竣工的工程,墓園簡陋,規模較小;第二階段,即1936年的擴建工程,建成現在所見到的較為完整的墓園。1936年8月,蔣介石到廣州時,決定把仲愷公園併入東征陣亡烈士墓園,擴大墓園規模。9月,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廣州行營撥出專款,由廣州市政府負責建造。擴建後的墓園內青松翠柏,綠竹紅花,更加氣勢宏偉,莊嚴肅穆。“十七少將墓”位於東征烈士墓園西側,陵墓內安葬的是1936年在“兩廣事變”中陣亡的黃埔軍校出身的17位國民革命軍少將。碑的正面刻“正氣長存”,碑座正面刻吳滄桑等17位少將的名字,背後刻陸軍中將第155師師長李漢魂撰寫的吳滄桑事略。這是根據蔣介石的命令於1936年附葬於墓園的。這17位少將的姓名是:吳滄桑、張國維、王鴻德、張中邦、梁士浩、孫螽振、湯增林、葉稼書、古尚英、葉簡修、符素真、黃循尚、葉繼梅、林季謙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