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防科研和國防工業,能夠獨立自主地順利發展,十年動亂的嚴重破壞下也沒有中斷,併為大規模地發展科學技術創造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成功經驗,這是和周恩來的親切關懷與正確領導分不開的。
十四、振興中華提出四化
經過“調整、鞏固、充實、提高”這個方針的貫徹執行,我國的經濟狀況一天天好轉了。
周恩來是多麼希望經濟建設能夠穩步地、持續地發展,實現國家的繁榮富強呀!在這個時期,他完整地提出了四個現代化的目標。
周恩來正式向全國提出“四化”號召,是在1964年12月20日到1065年1月4日召開的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他在這次會上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概述了我國農業、工業、財政貿易、文化教育等方面已經取得的巨大成就,宣佈調整國民經濟的任務已經基本上完成,整個國民經濟將要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他說:“今後發展國民經濟的主要任務”,“就是要在不太長的歷史時期內,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社會主義強國”。
再早一些,1963年1月底,他在上海科學技術工作會議上已經提出過:“我們要實現農業現代化、工業現代化、國防現代化和科學技術現代化,把我們祖國建設成為一個社會主義強國。”
周恩來最早講“四化”是在1954年。這年9月23日,他在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說:“我國的經濟原來是很落後的,如果我們不建設起強大的現代化的工業、現代化的農業、現代化的交通運輸業和現代化的國防,我們就不能擺脫落後和貧困,我們的革命就不能達到目的。”
從1954年起,在以後的20多年中,關於四個現代化建設的宏偉目標,周恩來先後講過七次,內容越來越完整。“四化”終於為全國人民家喻戶曉。
50年代我國建設社會主義,是仿照蘇聯的模式。周恩來一面認真地領導大家學習蘇聯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經驗,一面強調要從我國的實際情況出發,結合中國的國情。他不斷髮現蘇聯的經驗不能照搬照抄,指出不能說蘇聯怎麼樣,我們就必須怎麼樣,我們要結合自己的具體情況分析研究,要有創造和發展。他當時提出四個現代化,就是我國探索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跳出已有模式的開始,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和中國建設的實踐相結合的新認識,是思想上的一個飛躍。
革命勝利了,怎樣進行建設?蘇聯的經驗是要實現國家工業化,標準是工業總產值在國民經濟全部產值中達到70%。斯大林1933年對蘇聯第一個五年計劃作總結,就是說工業產值在國民經濟全部生產中的比重已經增長到70%,蘇聯已由農業國變成工業國了。我國在革命戰爭年代,考慮過我國未來是要實現工業化的。毛澤東在1945年曾經提出:“中國工人階級的任務,不但是為著建立新民主主義的國家而鬥爭,而且是為著中國的工業化和農業近代化而鬥爭。”建國前夕,毛澤東又說:“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必須有步驟地解決國家工業化的問題。”周恩來主持起草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上透過的《共同綱領》中,也提出,“發展新民主主義的人民經濟,穩步地變農業國為工業國。”
1952年8月,周恩來主持起草《中國經濟狀況和五年建設的任務(草案)》。那時,在這個草案裡,提到的基本任務還是“為國家工業化打下基礎”。
經過三年恢復和一年建設的實踐,周恩來和中共中央的同志顯然已在考慮“現代化”的要求了。周恩來1953年9月在政協全國委員會常委會上提到了“國防現代化”。這年12月,中共中央宣傳部頒發的經中共中央批准的中國共產黨在過渡時期總路線的學習和宣傳提綱中,也提到了“現代化”,並且講了“工業化”同“現代化”的關係:“實現國家的工業化,就可以促進農業和交通運輸業的現代化,就可以建立和鞏固現代化的國防,就可以保證逐步完成非社會主義經濟成分的改造。”這說明當時的看法是,“現代化”是由“工業化”而來的,要由實現“工業化”而促進“現代化”。
在上面這些思想認識的基礎上,1954年9月23日,周恩來根據執行第一個五年計劃積累的經驗,根據人民進行經濟建設實踐的體會,從中國的實際情況出發,提出了四個現代化的目標。建設和發展我們的國家,需要有一個長期的、振奮人心激勵鬥志的奮鬥目標。當時提出這樣的目標是很有遠見的。因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