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彈在收集著未來的研製資料和重要效能指標。
反艦導彈此次測試實驗也算是成功的,雖然被預先準備的反制手段干擾了主動雷達的搜尋和制導能力出現了誤判斷而失去目標,但是也成功的收集到第二代反艦導彈的真實抗干擾力水平能有多高的寶貴資料資料。要知道,中國人的鋁箔發射裝置所產生的干擾源遠遠的要比美軍所能發射的更加稠密和具有針對性,在這樣的干擾下,四枚反艦導彈直接第一次攻擊就命中兩枚,而其中一枚甚至還能在失去第一次攻擊目標後重新爬高搜尋,並發動第二輪攻擊,這樣的作戰能力無疑是賦予了反艦導彈更大的生存能力和再作戰能力,同時也給了未來的敵軍目標更大的威懾力,和更大的恐懼心理壓力。
更重要的是此次測試,極大的提高了各作戰單位之間的資料資料分析、共享和協同作戰能力。一艘導彈快艇雖然無法能夠和萬噸導彈艦相提並論,也無法能夠安裝上相同功率的大型偵查雷達。可這不要緊,只要有預警機,附近有大型戰艦的存在,這些作戰單位就能透過科技手段將自己的“眼睛耳朵”聯絡在一起,形成一個大家同享、共用的作戰情報資料來使用。同時這些外出的戰機、小型艦船也相當於是這些大型作戰單位所延伸出去的耳目,將這些耳目所蒐集到的各種偵查資料迅速的形成統一化的資訊加以識別和共享,並開始利用科技手段直接指揮、操控這些小型單位的武器系統協同作戰。可以說,哪怕是一艘沒有雷達偵察手段的導彈快艇,只要它的導彈武器系統能和預警機或大型戰艦指揮中心連線上,這些導彈就像是有千里眼一樣第一時間清楚的知道它所要攻擊的目標在哪裡。
同時此次測試實驗中,僅僅用了少量的反艦導彈和空空導彈就已經讓預警機上的資料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