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緊生產,將蘇聯侵略者趕出我們的家園!”
“中華兒女團結起來,一心為國家出力!”
在東北的各地,這些標語和口號在銀續來下達動員令後便迅速的出現在各城市小鎮、農村中,白色的塗漆讓人感到刺眼,來回奔走的人不斷的讓大家知道現在的局勢非常的緊張。
而在各條道路上往返奔波的車輛也證實著這點,大量的礦藏和資源被臨時緊急優先拉到和軍工生產有關的工廠中,原本生產民用產品的工廠開始轉向生產軍用物資,剛剛過去的十來天時間雖然並不多,但是對於剛剛形成生產能力的這些下游小工廠來說,船小好調頭這句話便證明著中國人那超強的適應性。而那些東北工業區中的大型上游工廠,在建設之初便就是優先考慮重工業和軍工業,因此對這些工廠來說,動員令的出現只會將產品的產能提高。
現在在東三省的鋼廠所生產出來的鋼鐵七成被用於軍工生產,剩下不多的產量也被作為配給供應給東三省中的一些重點工程專案建設使用。水泥、木材、煤礦也被優先徵用。這樣做的後果就是一些地方基礎設施建設速度放緩甚至是停滯,一些非主幹道的道路、橋樑、水網建設只能給軍事建設所讓路。這也是段國學一直以來不敢大範圍使用戰爭動員令的一個主要原因,因為動員令會在動員令執行範圍內給當地的經濟和生產帶來非常大的衝擊作用;中國到目前為止也僅僅是剛剛從戰火後的廢墟走出的國家,大量的基礎建設需要在廢墟上進行,這樣的建設需要的各種物資是龐大的,可戰爭同樣也是在消耗著大量物資的一種行徑,這就好比一碗飯,你是想分給戰爭和建設這兩個孩子中的哪一個更多一些……
動員令還有一個影響就是徵召了大量的適齡青年從生產崗位上拿起武器走向戰場,表面上看在短時間裡徵募到大量計程車兵,可缺失了足夠生產力勢必會影響工廠的生產產量和品質。
而且如果在戰爭中一旦發生大量技術工種人員陣亡,這可是一種非常慘痛的損失。因此蘇聯在戰爭緊急動員令下,也是儘可能的先抽調出各地農村的農民上戰場當衝鋒的炮灰。而那些技術工人仍舊優先在他們應該在的工作崗位上工作著,不到最後一刻絕不輕易的讓他們上戰場。
在這麼經過十多天的緊急動員下,現在東三省的幾個主要城市都彙集了大量的新兵或者是預備役,這些人將被運送到前線中填補第二戰區各作戰部隊的兵力,以便能在今後的戰鬥中取得更大的殲敵戰果。不過按照先農後工的順序原則,這批預備役中有六成兵源是來自於農村,而且相比蘇聯那廣闊的年齡範圍,這些預備役的年齡層可都是十八歲到二十二歲之間的青年人。
銀續來抽調這些戰鬥經驗並不是很豐富的預備役進入到戰場雖然有些冒險,他也知道這些預備役和現役的主戰部隊士兵有著多麼巨大的差距。只是銀續來在不能干擾其他兩個戰區的戰爭程序和無法獲得更多支援的前提下只能如此。不過銀續來向段國學和黃林保證,這緊急徵募的二十多萬預備役部隊將更多的被送往後勤這些二線部隊中去,以儘量保全這些預備役在戰爭中傷亡不要太大。
向北行進的火車終於停了下來,一聲淒厲的哨聲響起,各個車門被開啟,列車員們放平登車梯,這些身穿臨時發放軍服的乘客們在各車廂中指揮的軍官們指揮下依次下車。
一下溫暖的火車很多人都打了一個冷顫,高志國也是如此,雖說參加了軍隊後領到的棉服和軍用毛衣以及貼身衣物都很保暖,但是現在的位置要比東北更加向北,凜冽的寒風讓他將自己的大衣衣釦趕緊的扣上。
“火車咋不走了呢?難道要我們揹著這麼多東西走著過去?”身邊的鄧土文扒拉著火車上的扶手,向鐵路的遠處望去。
“看來還真給你說對了。”高志國注意到已經有軍官開始往身上揹負裝備。
“集合!!”負責自己車廂的中尉一聲令下,剛才還相互交流意見的隊伍立即快速的在鐵路旁形成了佇列,過程雖然有些混亂和延時,不過看中尉的臉色,他並沒有太多的責罵之心。這些每年還需要進行一次為期三週軍事練的預備役來說,他們清楚的知道自己穿上軍裝之後要做些什麼,那就是服從!
“你們要去的地方現在鐵路還沒有修好,所以你們享受火車旅程已經結束了,汽車和卡車需要運送更重要的作戰物資,因此你們只能憑藉著兩條腿前進;現在各隊成雙人佇列,出發!”
中尉簡明扼要的說出了為什麼要步行行軍的原因後隊伍便離開鐵路路基,一直在鐵路不遠處的簡易公路上前行。雖